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232章 她烧的不是名字,是执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2章 她烧的不是名字,是执念

冬至的雪还在下。

扫雪声渐远,那不成调的童谣也随风飘散在宫道尽头。

萧玦立于观星台下,玄色大氅覆了薄雪,像披着一层未化的旧梦。

他没有回乾元殿,也没有唤仪仗,只是转身,一步一步,走向宫苑深处——那片早已荒废的尚宫局旧址。

风卷残雪,掠过断壁颓垣。

昔日掌事姑姑们穿梭往来的青石小径,如今被野草啃噬得支离破碎。

屋檐塌了半边,梁木斜插天际,像一具不肯倒下的骸骨。

唯有檐角那只风铃,锈迹斑斑,却仍被风吹得轻响,叮——叮——,一声比一声微弱,仿佛执念最后的余音。

萧玦驻足。

他站在曾经苏识每日申时必来的地方,目光落在门前那一道被岁月磨平的砖缝上。

天光早已不再移动,可他知道,她曾在这里站一刻钟,什么也不做,只是看光影如何从缝隙间缓缓爬过。

“陛下……”老宦官颤巍巍上前,捧着火油与柴薪,“按您的旨意,已备好焚屋之物。”

萧玦没接话。

他伸手触了触那堆干枯的柴,指尖拂过油布,却忽然用力,将整堆柴薪推倒在地。

枯枝四散,火油罐滚出几步,停在杂草间。

“当年她为何每日都来?”他问,声音低得几乎融进风里。

老宦官浑身一抖:“回……回陛下,她从不进屋。奴才曾偷偷瞧过,她只站在门外,低头看地,像是在数砖缝里的影子。有次雪大,她站了近半个时辰,靴底都结了冰……可谁也不敢问。”

萧玦闭了闭眼。

他当然知道她在看什么。

她在看规则的裂痕,在看权力的阴影如何随着日头移动,悄然爬上墙角。

她不是来巡查宫务,她是来观察这个系统最细微的呼吸。

她早就明白——真正的权谋,不在朝堂之上,而在无人注意的砖缝之间。

“焚屋易,”他终于开口,声音冷而稳,“焚影难。”

老宦官不敢抬头,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脊背。

他知道,陛下说的不是屋子,也不是人,而是那个早已不在、却无处不在的影子——苏识的影子,小荷的影子,识学的影子。

三日后,圣旨下:重修尚宫局旧址,改建为“识园”,立碑纪贤,以彰“明察万相、破局无形”之功。

百姓闻之,奔走相告。

有人携香烛纸马,有人捧画像牌位,更多人提着粗瓷碗,排成长队,涌入宫城外的供奉台前,将一碗清水置于碑下,仰头望着那即将落成的石碑,眼中燃着久违的光。

他们说,那是“识夫人”的魂归之处。

可就在次日清晨,天刚破晓,守碑的禁军惊觉——石碑已被凿毁。

整块青石碎成数段,横七竖八倒在泥雪中,唯有底座尚存,上面刻着一行极小的字,刀锋深峻,力透石心:

“若真懂她,便不该有碑。”

监察司震怒,封锁四周,彻查数日,线索全无。

唯有东城驿站守吏战战兢兢上报:那夜风雪极大,子时三刻,曾见一人一骑自北而来,黑马无鞍,骑手身披旧蓑衣,腰间佩剑微颤,似曾出鞘,又悄然归鞘。

未留名姓,亦未歇脚,只在太史监外勒马片刻,旋即消失于风雪。

没人认出那是白砚。

更没人知道,那一夜,他并未离去,而是潜入太史监档案库。

他不是盗贼,不为窃密,也不为毁证。

他只是寻到那册被废弃的《起居注》残卷——正是萧玦亲手焚于炭盆的那一本的备份。

他在残页背面,用一根烧黑的炭笔,一笔一划,默写出《止观录》的终章。

那是小荷在识学大火后补全的最后一段话:

“世人皆求看破,却不知看破之后,才是开始。角色会崩,信仰会塌,连‘真理’也会沦为新的枷锁。唯有承认无知,方能容纳万变。允许他人不必被理解,允许世界不必被解释。”

写毕,他将这页纸轻轻夹入一本无人翻阅的《农政辑要》,再将整摞书挪至库房漏雨的窗下。

七日后,春寒料峭,细雨渗瓦。

水滴落在书页上,墨迹开始晕染,文字模糊成一片黑潮。

唯有那句“允许世界不必被解释”,因炭笔压得极重,竟在湿透的纸面上浮现出扭曲却清晰的轮廓,像一句来自深渊的箴言,又像一道尚未闭合的天机。

而此刻,京城之外,春风未至,人心已动。

民间悄然流传起一句话:“识夫人不要香火,只要一碗清水。”

没人知道是谁先说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门前放碗。

不求神,不拜像,只在每日清晨,置一碗清水于门槛前,朝向初升之日。

有人说,那是映照人心的镜子。

有人说,那是接引智慧的容器。

而在某座偏僻县城,县令正站在府衙高台上,望着百姓纷纷在门前摆碗,

“此乃教化之功啊……”他捻须微笑,提笔写下奏折草稿,“本官治下,民心归正,自发崇贤……”春社将近,京畿内外悄然换色。

往年的此时,家家户户早已焚香设案,供奉神像牌位,祈求风调雨顺、贵人护佑。

可今年不同——街巷之间不见香火缭绕,唯见一户户人家在晨光初露之际,默默端出一碗清水,置于门槛前石阶之上。

水波微漾,映着东方渐白的天际,仿佛整座城都在以最安静的方式,向某种无形之物致意。

这习俗如野火燎原,从京城烧到州县,自官道蔓延至乡野。

百姓不言不语,却心照不宣:识夫人不要香火,不要跪拜,只要一碗清水,照见本心。

而在这股清流之中,有人嗅到了权势的香气。

江南某县令陈文昭,素来精于钻营。

他望着衙门外连绵不断的清水碗阵,眼中精光一闪,当即召来师爷:“此乃天赐良机!民间崇贤若此,若能上达天听,定为空前政绩。”师爷抚须点头:“大人不妨奏请朝廷,将‘空碗’定为祀典,设祭官、颁仪轨、立祠庙,名曰‘清心祀’,既顺应民心,又彰显教化,岂非青云直上?”

陈文昭大喜,连夜拟就奏折,洋洋千言,称“万民自发归正,皆因感念识夫人遗泽”,恳请圣上敕封“空碗节”为国俗,岁岁举行,永载史册。

奏折呈入宫中当日,乾元殿内鸦雀无声。

萧玦端坐龙椅,通篇读罢,唇角微扬,却不发一语。

半晌,才淡淡开口:“传陈文昭。”

翌日清晨,县令战战兢兢步入大殿,尚未行礼,便听帝王轻问:“你可记得,识夫人一生,可曾主持过一场正式典礼?”

陈文昭一怔,冷汗顿出。

他翻遍《起居注》《宫规录》,从未见过苏识登台主祭、执香诵文的记载。

她不是女官,不是妃嫔,甚至不曾受封诰命。

她只是个掌事姑姑,行走于宫墙暗影之间,破局于无声之处。

“她……未曾……”他颤声道。

“那你可知,”萧玦缓缓起身,目光如刃,“她最厌何事?”

“是……是虚礼?”

“是被定义。”萧玦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锤,“她一生所破,便是人心对‘英雄’的执念。你们如今却要拿她的名字,再造一座庙?把她也钉上神龛,供人叩首?”

殿外风起,卷动黄绸帘幕,似有雷霆压境。

陈文昭伏地叩首,额角磕在金砖之上,咚咚作响,再不敢抬头。

三日后,旨意未下,该县却突降暴雨。

春雷滚滚,倾盆不止,河水倒灌,田舍淹没。

百姓惊惶奔走,却发现那特意修建的“清心祀坛”积水盈尺,泥浆横流。

而中央香炉竟无风自倾,炉灰混着黄纸卷入沟渠——那纸上墨迹犹新,赫然是拟定的《空碗祀仪程》,写着“初献清水,再拜九叩,乐奏《太平引》”等繁琐条文,此刻尽被污水裹挟,如残骸般漂浮于浊流之间。

无人言语,唯有风雨呼啸。

而在皇宫深处,暮春之夜,烛影摇红。

萧玦独坐御书房,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

忽然,烛火一晃,窗棂轻响。

他抬眼,只见南窗半开,夜风拂帘,案头竟多了一枚铜铃残片,锈蚀斑驳,边缘尚带焦痕。

他的瞳孔微缩。

这是当年白砚在边境小镇亲眼所见之物——盲眼说书人临终前,将那只传唱“识夫人传奇”的铜铃投入火中,口中喃喃:“故事该结束了。”

可现在,它回来了。

萧玦沉默良久,起身取出一只乌木密匣,轻轻打开。

内里静卧一枚磨损严重的金属纽扣,形似游戏存档键,是他在苏识旧居瓦砾中亲手拾得的唯一遗物。

他将铜铃残片并置其侧,合匣刹那,窗外风止,万籁俱寂。

他低语,几不可闻:“你终于学会,不靠声音也能传话了。”

随即提笔,在一份新拟诏书上朱笔疾书:

“禁一切以‘识’为名之祭祀——违者,以扰民论。”

笔锋落定,夜更深。

而在千里之外的河畔村落,一群农夫围坐在晒谷场边,望着干涸的沟渠,低声议论。

没人提起祈雨,也没人烧香祷告。

只有一人翻开一本破旧手抄册子,指着其中一句模糊小字道:“她说……‘察势而动’。”

众人默然,继而纷纷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