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62章 光影如沸的德基博物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光影如沸的德基博物馆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光影如沸水般翻滚,变幻莫测。

一帧帧抽象三维动画在巨幅屏幕上轮番上演,时而凝作秀美的山水风景,时而又奔涌成狂放的彩色旋涡。这由数据与光组成的万花筒,引得人们驻足惊呼。

而我心中却另有所属——我分明是奔着那卷沉睡百年又醒来的《金陵图》而来的。

拾级而上,终于走进那幽暗的展室。近110米长、3.6米高的巨幅屏幕横亘眼前,俨然一幅展开的盛世图卷。

我点选了“货郎”的角色,那身着粗布短褂、肩挑担子的身影即刻便从画卷深处走了出来,步履轻盈地汇入这长卷中流动的市井烟火中。

我的货郎穿行于闹市之间,青石路在脚下蜿蜒铺开。酒肆的招幡在风里微微摇晃,茶坊的香气幽幽飘散,沿街叫卖之声,车马喧腾之响,织成一片热闹的交响。

迎面走来一位肩挑柴禾的樵夫,我伸手一点,他停下脚步,讲述起紫金山中松木的坚硬与纹理,那言语里便散发出山野间青翠的芬芳。又见一老翁临河垂钓,点触之下,他笑呵呵讲起秦淮河里的鱼种,言语如水面涟漪轻轻漾开,仿佛银鳞在波光下闪烁跳跃。

还有那卖花姑娘,竹篮里盛满清雅的栀子与芍药,她道出金陵花事的繁盛与花期流转的秘密——花影在言语中次第开放,又悄然凋零。

最妙的是,我还以指尖收获了一枚枚叮当作响的“金陵币”。

待暮色渐浓,华灯初上,我立定于秦淮河畔,将攒下的币投向夜空。

霎时间,绚烂的烟花在巨大的画卷天幕上呼啸着腾起,炸开,如万花筒旋转散落,映亮了河面,也照亮了画中岸边一张张仰起的、喜悦的脸庞——古今两重人,竟在这虚拟的盛景里,共享同一片被照彻的欢愉。

那些烟花,既是今日科技的魔法,更是古昔金陵未曾冷却的呼吸。

步出数字展厅,乘电梯一路向上,去赴一场静默的邀约。

电梯门打开,喧闹倏然退潮,世界顿时沉入一片宁静。八楼展厅里,汇聚了百年间东西方巨匠的百余幅花卉静物真迹。

它们寂静地悬在墙上,却以千言胜过万言。

展厅入口处,莫奈那幅着名的《睡莲》静静迎候着人们。

我站定,细察画中湖水的光影变幻,油彩的沟壑里藏着艺术家呼吸的潮汐。

咫尺之外,潘玉良笔下的芍药正纵情盛放,那浓烈奔放的色彩,几乎要挣脱画框的束缚,喷薄而出,恰似一曲酣畅淋漓的东方咏叹调。

再移步,塞尚的苹果与瓶花在几何秩序中凝固成永恒的静谧,赵无极的水墨则流淌着抽象宇宙里生命律动的光晕。

这些沉默的花朵跨越时空在此相聚,各自绽放着不同文化土壤所孕育的独特美质。

它们并不因语言的隔阂而疏离,反而在静默的并置中相互凝视、彼此照亮。

莫奈笔下光影斑驳的水色,与潘玉良墨彩纵横的写意,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交谈——西方对自然的科学凝视,东方对神韵的心灵捕捉,在此刻交汇融合,各自都拓展了对方未曾抵达的边界。画布上的每一瓣花,都成了人类精神在静观中相认的密语。

步出展厅,城市的声浪重新涌入耳中。我立于高处回望,方才的古今两境依旧在脑海中交叠不息。

楼下,数字金陵的烟火在虚拟的夜空里璀璨绽放,那光芒仿佛穿透楼板,隐隐映照在心头;楼上,百年真迹在沉默中凝结着无数艺术生命瞬间的燃烧。

科技之“动”与艺术之“静”,在德基这座垂直的空间里奇妙地完成了互文。

数字光影将逝去的繁华唤醒,令我们得以“走进”历史,亲手触摸那市声的温度;而百年画作则以其沉默的定力,让我们停下奔忙的脚步,在凝神静观中读懂色彩与线条深处所沉淀的、关于美与存在的永恒思考。

这“动”与“静”,岂非都是人类精神的镜像?科技予历史以鲜活的动态,教我们重获参与感;而艺术则赋予瞬间以永恒的静态,让我们在凝视中学会敬畏。

它们犹如双翼,共同托举着我们超越当下现在的局限,去往更辽阔的时空。

我恍然明白,所谓艺术的“动静无尽”,其尽头正是人心深处对理解与共鸣的不息渴求。动如烟火,转瞬即逝却光华夺目;静如睡莲,永恒无言却洞彻古今。

步出博物馆,踏入新街口汹涌的人潮,方才那古今花影重叠的绚烂依然在眼底灼烧。

科技将《金陵图》的市井烟火吹燃成漫天虚拟烟花,百年真迹则以凝固的静默,托举着人类精神在时间长河中永不沉没的倒影。

这“动”是今人以指尖叩问历史,“静”是往昔以色彩作答永恒——一叩一答间,古与今、虚与实、动与静,在德基的垂直空间里奇妙地完成了互文。

原来,我们总需这般古今双翼才能飞翔:科技予历史以体温,教我们触摸消逝的温度;艺术赋瞬间以不朽,让我们在凝视中学会敬畏。

烟花绽放于屏幕时,照亮的岂止是画中人的脸?更是我们被美击中的那一刻灵魂的悸动;而莫奈睡莲水波不兴的深处,沉淀的又何止油彩?那是人类在喧嚣浮世中,对静默与永恒永不止息的深情了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