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217章 那个姑姑没教过怎么收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7章 那个姑姑没教过怎么收场

她继续道:“我不是来求你们接纳《识鉴录》的。”

众人一怔。

“我是来问一句——你们凭什么决定它能不能活?”

她指向宫外:“东市的孩子已经开始用‘反应延迟法’识别骗子;军营的兵卒靠‘微表情对照表’救回被洗脑的同袍;就连狱中死囚,也能用‘动机倒推’为自己申冤……”

“它已经活了。你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而是‘承不承认’。”

白砚颤巍巍上前一步:“可若此学泛滥,人心险恶,彼此猜忌……”

“人心本就险恶。”小荷打断他,声音轻却锋利,“我们不是教人怀疑,是教人看清。看清之后选择相信,才叫信任。否则,不过是蒙眼顺从罢了。”

她顿了顿,看向萧玦:“陛下曾问我:‘若人人都懂识学,它还值钱吗?’”

“现在我想回答:当它不再属于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宫殿,而是落入泥中、火中、千万凡人手中——它才真正开始值钱。”

萧玦凝视她良久,忽然起身,走下御阶。

他在她面前停下,取下腰间玉佩,轻轻放在那叠麻纸之上。

“从今日起,‘识学归源评议会’成立。”他朗声道,“《识鉴录》暂列为观察性教材,先入军校、再试点地方学堂,五年后议定是否入国子监。”

“但有一条铁令:”

“任何版本,不得署名‘苏识’或‘小荷’。所有课程,必须由使用者共同修订。”

群臣震惊。

唯有小荷微微一笑,像是早知如此。

她弯腰收拾卡片,转身欲走。

萧玦忽然出声:“你不留名,不怕后人遗忘?”

她脚步未停,声音随风飘来:

“怕啊。可比起被记住名字,我更怕她们的方法被人忘了。”

【三】没人教过怎么收场,所以她自己写了结局

当晚,小荷回到城南旧居。

屋内灯昏,案上摊着一本手抄册——封面空白,内页却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地传来的“识学变体”:

- 江南茶馆用“语气停顿法”识破高利贷骗局;

- 北境戍卒发明“眼神偏移角”判断敌军虚张声势;

- 甚至有盲童靠触觉与呼吸节奏,学会了“听人心跳说谎”。

她一页页翻过,唇角微扬。

窗外月光洒落,照见墙上一幅画——正是那幅《继光图》,琉璃铃悬于空中,万民俯首。

画前,静静摆着一把竹帚,帚尖轻触地面,仿佛刚刚扫过。

她伸手,轻轻揭下画像,投入炉中。

火光腾起,映亮她眼角细纹。

那一夜,没有人知道“识夫人”的泥像在多少人家的灶膛里化为灰烬;也没有人看见,无数母亲悄悄教女儿写下第一张“恐惧卡”。

而皇宫深处,萧玦独坐书房,展开一封密报:

“西北军营自发组建‘识战营’,以《识学读本》为基,专攻心理战反制。”

“东市‘开口堂’本月新增登台者一百六十三人,最小者仅十岁。”

“民间流传新版《三百土法》,作者栏空缺,唯有一句批注:‘这里没人是老师,只有先开口的人。’”

他合上报纸,望向窗外星河。

良久,低语一句:

“她走了,可火没灭。”

【四】尾声:蝉鸣未起,新局已开

夏意渐浓。

一道诏令悄然下发:朝廷设立“识政司”,隶属御史台,职责非监察百官,而是监督“权力话语中的情绪操控与信息扭曲”。

华贵妃退隐当日,亲手焚毁凤印,只留一信:

“识光所照,无需金印加身。自此扫尘去妄,余生静修。”

白砚致仕归乡,佩剑封匣,临行前对弟子叹道:

“我一生征战沙场,以为刀剑定乾坤。如今才知,最锋利的兵器,是让人看清自己的眼睛。”

而在千里之外的小村,一个孩童捡起一枚掉落的铜钱,边缘刻着“荷”字。

他不懂这字的意义,只是觉得好看,便塞进木盒,与其他碎石贝壳放在一起。

盒底,压着一张皱巴巴的麻纸——

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

“如果你害怕,先写下心跳几次。”

- 人,

是否还能继续做一盏不被注视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