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261章 她正活在吵不完的架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她正活在吵不完的架里

争到激烈处,竟有妇人从布包里掏出自家收支册,当众一笔笔核算:“我家每月卖茶三百斤,其中一百五十斤走海路……按新规,确实多缴七钱银子。但省下的仓储费和镖银,反多赚一两二!算下来,竟是划算的!”

围观者纷纷点头,有人掏出随身笔记,照着《识学·成本拆解法》开始推演。

白砚伫立良久,冷雨顺着帽檐滴落,心口却升起一股久违的暖意。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苏识坐在宫灯下,一边啃着点心一边写下《动机反推模型》的样子。

那时她笑着说:“人不是非黑即白的角色,但他们总会暴露‘剧本线索’。”

如今,这条线已被千万双手接过,编织成了新的世界规则。

他望着眼前这群为生计争辩却条理分明的普通人,唇角微动,低语如风:

“她最讨厌标准答案……原来早就在等这一天。”

数日后,礼部呈上新年初诏草稿,词句华美,颂声盈耳。

其中一段写道:“识夫人遗泽绵长,惠我黎庶,德光照世……”

萧玦提笔,毫不犹豫,整段划去。

换上的,是十二个平淡无奇却重逾千钧的字:

今岁多艰,未知何解。唯愿上下敢言,左右能听。

群臣愕然,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帝心力交瘁,已失往日威仪。

可放榜那日,一名县学生上书直言:“读诏至‘未知何解’四字,忽觉胸中块垒尽裂——原来天子也和我们一样,在黑夜里摸路。”

此信抄传四方,竟被私塾奉为启蒙首篇,称其“破神坛,立人心”。

而此刻,白砚已行至北境边缘的一座荒庙。

夜色沉沉,风雪欲来。

庙门半塌,香炉倾倒,唯有角落一堆残火苟延残喘。

他正欲寻处避寒,忽闻内殿传来激烈争吵,语气焦灼,似有性命之争。

他顿住脚步,听清内容后,眉心微蹙。

是兄弟二人,因祖产分割,彻夜不休。

火光映照下,兄手持族谱,声如洪钟:“长幼有序,家业三分,我应得其二!”

弟则拍案而起,抖开一叠泛黄单据:“母亲病中三年,药费全我承担!父亲瘫卧两年,也是我一人奉养!按劳分配,才叫公平!”

白砚站在门外,雨雪沾衣,沉默良久。

可这一次,他迟疑了。

白砚站在荒庙门外,风雪灌进他破旧的蓑衣,冷得刺骨。

可那兄弟二人的争吵声却像一把钝刀,在他心口来回拉扯。

“你背谱文有啥用!她要是活着,肯定先问我娘花了多少钱!”

那一瞬,白砚如遭雷击,僵立原地。

这句话,太像她说的了。

不是苏识会说出的话,而是——她教出来的逻辑。

他忽然想起那个夏夜,宫灯微亮,她靠在紫檀小榻上翻着一本《Fate》设定集,嘴里还嚼着桂花糕,含糊道:“角色不怕偏执,就怕不问‘为什么’。一旦开始质疑动机,剧本就开始崩了。”

那时他笑她疯癫,把动漫当经书讲。

可如今,这荒庙之中,一介农夫之子竟脱口而出如此锋利的一问——不是争规矩,而是质问规则背后的‘人’去哪儿了?

白砚缓缓闭眼,耳边不再是风雪,而是无数回响:茶市商贾掰着指头算税负、县学生伏案推演政策利弊、老妪拿着账本驳斥里正摊派……这些声音原本杂乱无章,此刻却在他心中汇成一条奔涌的河。

她从没想让人听她的。

她只想让人学会提问。

火光在残垣间跳动,映出兄长涨红的脸和弟弟通红的眼。

两人已不再引经据典,而是翻出一张张泛黄的药单、田契、借据,甚至搬出了母亲临终前一句模糊的遗言:“老大要担责,老二最贴心……”

他们开始争论的不再是“该不该”,而是——“她希望我们怎么分?”

白砚没有进去。

他默默退到庙外,靠着断墙坐下,从怀中取出那枚铜牌。

“识学参议”四字在火光下泛着幽微的青光。

这是当年她亲手所刻,象征着第一批追随她思想的“非官非民”的议事者。

他曾带着它走遍南北,调解纷争,宣讲“成本拆解”“动机反推”“情绪剥离”诸法,像一个行走的布道者。

可现在,不需要了。

人们不再等权威裁决,他们开始自己算账、自己辩论、自己立约。

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持续追问的勇气。

他盯着铜牌看了很久,终于抬手,将它投入灶膛。

火焰猛然腾起,篆字在高温中扭曲、熔化,像一场无声的葬礼。

翌日清晨,雪停了。

兄弟二人红着眼走出庙门,手中攥着一份新写的分家文书。

条款清晰,附有支出明细与未来赡养承诺,落款旁赫然写着:“村塾先生见证:内容无欺,条理可查。”

他们没请族老,也没焚香告祖。

但他们说:“娘若在天有灵,定愿见我们把话说清,而不是跪着认命。”

白砚站在远处看着,嘴角轻轻扬起。

他转身离去,未留只言片语。

一路北行,至黄河浮桥。

冰封河面如镜,倒映星河万点。

寒风掠耳,恍惚间,他听见千万屋檐下传来争辩声——有夫妻为粮价吵得面红耳赤,有乡绅与佃户对坐细算租额,有孩童在私塾大声质问先生:“既然税改有利百姓,为何不早三年推行?”

这些声音不再刺耳,反而如潮水般澎湃有力。

他闭目微笑,袖中最后一缕炭香随呼吸散入天地。

风过无痕,但思想已生根。

春寒料峭,南方某县,县衙门前的告示栏前围满了人。

新贴的布告墨迹未干,村民指指点点,神色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