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李言李语 > 第301章 旧账本烧了新账本才看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1章 旧账本烧了新账本才看清

暴雨过后的清晨,空气里还浮着湿漉漉的土腥味。

宫墙之外,思辨园的青石阶上积着浅水,映出灰白的天光。

小核桃踩着碎步走来,裙角微湿,手中捧着一叠纸张,边缘已被晨风翻得有些毛糙。

她没看碑。

可眼角余光扫过那道裂痕时,脚步还是顿了半瞬。

“苏识”二字仍刻在左侧,墨色未干透,像是昨日才补过一笔;右侧那句“那个听懂她的人”,已被宦官用桐油细细刷过,防雨防蚀,仿佛生怕岁月抹去这隐秘的共鸣。

她收回视线,抬步进了问录总局。

案头已堆满昨夜整理出的国库年报副本。

一页页摊开,像一场无声的审判正在铺陈。

三年、十年、三十年……每一笔军费支出都整齐列明,红签批注,蓝线勾连,看似滴水不漏。

可正是这份“完美”,让她脊背发凉。

差额太稳定了——整整两成,不多不少,年年如此。

这不是疏漏,是惯性。

她指尖轻点账面,脑海中却早已调出另一套数据流:近三十年《百姓问录》中关于边军口粮的民间投书。

北境老兵控诉米中有砂,西陲将士抱怨月饷难抵一餐肉价,更有戍卒之妻哭诉丈夫因长期食不果腹病倒于哨岗……

这些零散的悲鸣,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民怨琐事。

但在她这里,却是拼图的碎片。

她闭眼,深吸一口气,将所有信息重新编码——时间、地点、部队番号、口粮配给标准、市价波动曲线……一条隐藏在阳光下的暗河,缓缓浮现。

虚报军需。

兵部联合几家大商号,以采购战马、军粮、兵器为名,层层加价,伪造验收文书,再由商户返利分成。

而真正送到边关的,往往是霉米、瘦马、钝刀。

他们贪的不是一次暴利,而是系统性的蛀空。

小核桃睁开眼,眸底没有愤怒,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明。

她在纸上写下第一行字:“你说军饷足,士兵粥稀,差的钱去了哪?”

七个字,如刀出鞘。

她没写指控,也没列罪证。她只是把矛盾摆出来,让问题自己说话。

这一期《问录》刊发当日,京城震动。

街头巷尾争相传阅,茶肆酒楼议论纷纷。

有人拍案叫绝,说这是三十年来最狠的一问;也有人冷笑,称不过妇人臆测,不足为信。

但兵部尚书顾廷章再也坐不住了。

当日下午,他一身紫袍未系玉带,怒气冲冲闯入问录总局,靴声砸在青砖上,震得檐下铜铃乱响。

“小核桃!”他几乎是吼出来的,“你凭空捏造,污蔑朝廷重臣,可知此为何罪?!”

小核桃正伏案校稿,闻言抬头,神色不动,连笔都没停。

“顾大人息怒。”她语气平静得像在谈天气,“我只是提了个问题。”

“问题是?”顾廷章冷笑,“你问我钱去了哪儿?那你可有证据?还是说,仅凭几句市井流言,就想扳倒堂堂六部之一?!”

小核桃终于放下笔。

她从抽屉深处取出一本厚册,封面无题,只盖着一个暗红印章:“戍边将士饮食日记·合集”。

她轻轻推过去。

“这里面,有三千六百七十二名士兵的手记,按月记录口粮分量与质量变化,跨度二十八年。您若不信,不妨翻一翻。”

顾廷章嗤笑一声,随手翻开一页。

三年前,朔方军营。

“三月初七,领糙米五升,实得三升半,内杂砂石稻壳,煮后浮于锅面,不可食。”

落款处,赫然一个签名——顾承恩。

他的儿子。

时任兵部监军,负责该批军粮验收。

而户部档案显示,当日拨款采购的,是“上等净米”,单价高出市价三成。

顾廷章的手猛地一抖,册子差点滑落。

他抬头,脸色铁青:“你……从何处得来此物?”

“百姓寄来的。”小核桃淡淡道,“一个母亲把她战死儿子的日记本寄来,说希望有人看见真相。”

屋内骤然安静。

窗外风吹帘动,卷起一角纸页,哗啦作响,像无数亡魂在低语。

当晚,圣旨下达:彻查军费账目,涉案者一律待审。

三日后,十六名官员落马,七家商行查封,账本堆积如山。

但萧玦并未急于定罪。

他在朝会上宣布:“朕要的不是一场清算,而是一次启蒙。”

于是,一道前所未有的诏令传遍天下——

在思辨园设“百日算坛”,将全部军需账目公之于众,邀天下善算者前来验账。

凡找出一处新漏洞者,赏银十两,并录入《问录·功名录》。

消息传出,四方轰动。

算学先生、账房学徒、退伍老兵、甚至乡间私塾老儒,纷纷启程赴京。

而小核桃站在问录总局的阁楼上,望着远处思辨园渐渐搭起的木台,手中握着那份尚未公布的“影子账本”终版。

明日算坛开市,第一缕阳光照上青石台阶时,必将有人,用最朴素的心算,撕开最庞大的谎言。

晨光初破云层,思辨园的青石广场上已人声鼎沸。

“百日算坛”开市首日,四方云集。

白发苍苍的老账房拄着拐杖而来,少年学徒背着算盘翻山越岭,退伍老兵裹着旧军氅默默坐在角落,手中紧攥泛黄的粮册。

他们不为赏银十两,只为一个字——公。

木台高筑,红绸未落。

小核桃立于台侧,一袭素色深衣,袖口微卷,却目光如刃。

她身后,数十名问录司书吏正将一摞摞军需账本摊开陈列,墨香混着纸尘在风中飘散,仿佛揭开一座尘封多年的祭坛。

鼓声三响,算坛启幕。

一名盲眼老丈被孙子搀扶而至,耳垂垂着褪色的布条,据说是边关阵亡将士的遗属。

他不取笔,不开卷,只静坐良久,忽而开口:“请读一笔——元康七年,北境采购战马三千匹,单价五十两。”

台下哗然。此笔早已载入国档,无人质疑。

小核桃眸光微闪,示意书吏朗读原文。

一字一句落下,那老丈枯手轻颤,竟当场心算起来,口中低语如经文诵念。

片刻后,他抬起头,声音沙哑却清晰:

“市价不过十六两七钱。你们报的是三倍有余,还称‘良驹优购’?”

全场死寂。

随即,是炸开般的骚动。

有人翻查随身携带的市集交易簿,有人疾步比对历年马政记录。

不多时,三名算学先生相继验证:确为虚报!

小核桃没有迟疑。

她亲自捧出赏银,递到老人手中,朗声道:“今日第一问,出自百姓之心,而非官文之墨。我提议——设‘百姓审账日’,每年秋后,开放部分财政文书,由民验、由民评、由民督!”

话音落处,掌声如雷。

人群中有读书人含泪高呼:“此乃前所未有之清明!”

也有老吏背身冷笑:“妇人干政,乱纲常矣。”

诏令传得极快。

当夜,萧玦于紫宸殿批阅奏章,烛火映着他冷峻侧脸。

听完内侍禀报,他提笔朱批:“准。”顿了顿,又添一句——

“今后,每一笔花掉的银子,都要能回答一个问题:它让谁更好过了?”

字字如刀,刻入史册。

夜深人静,问录总局仍亮着灯。

小核桃独坐案前,指尖翻动今日汇总的验账记录。

油灯昏黄,照得她眼底泛青。

连日操劳,本已倦极,可当她抽出最后一本旧账复核时,忽觉夹层有异。

轻轻一扯,一张泛黄残页滑落而出。

纸面粗糙,边角虫蛀,字迹稚嫩却熟悉——

“权力藏在没人愿意算的小数点里。”

——苏识,尚宫局丙字库记事簿附页

她的呼吸骤然停住。

手指颤抖地抚过那行字。

那是她刚穿来时,在尚宫局当差第三个月写下的笔记。

彼时尚无人听她说话,也无人相信账本能杀人。

她只能把话写在废纸上,塞进账本夹层,像埋下一粒不敢见光的种子。

如今,这粒种子竟自己破土而出,长成了撼动朝堂的风暴之根。

泪水无声滚落,砸在“小数点”三字上,晕开墨痕。

窗外,天光微明。

第一缕晨曦斜照而下,正好落在新立的算坛匾额上。

漆墨未干的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锱铢必问。

小核桃缓缓起身,推开窗棂。

风拂面而来,带着雨后清寒与泥土苏醒的气息。

她望着远处宫墙叠影,忽然低声自语:

“这才刚开始……还有多少账,没人敢翻?”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某州府库房中,一本崭新的《官绩民评册》静静躺在案头,首页赫然写着:“全州上下,评分九成五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