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原神:剧透未来给本人 > 第917章 卡维的心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引路的过程中‘莱二拉’还说起了不少她对星空的理解,同时她也很称赞莱依拉,毕竟这些都是莱依拉自己的学识。

莱二拉所讲的还是那句:‘地脉是倒映在大地的星辰’。

提瓦特的星空是虚假的,地脉反而是星辰,难道提瓦特其实是一个翻转的世界?

是不是翻转的不好说,莫娜只觉得莱依拉的学识真的不简单。

只是平时的她太过内耗不自信,这些学识都没有发挥出来,‘莱二拉’就是完全不内耗的莱依拉,她的学识开始发挥了。

明论派的学生更是惊讶,本来他们推举莱依拉有一多半是想看笑话的,没想到她真这么有水平啊。

完全放下包袱的‘莱二拉’很快就完成了比赛,成为了第二位完成比赛的人。

这给莱依拉看的有些自卑了,‘她’真的好优秀啊。

论文写得好,学术优秀,交朋友能力强,就连完成比赛也是唾手可得。

和自己比起来,是不是由她来支配这个身体更好呢?

于是,在今天晚上莱依拉就会收到一封信,一封‘莱二拉’所写的信。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告诉莱依拉,你才是莱依拉,最优秀的那个,我能做到的你都能做到,我做不到的,你也可以。

在这种书信的沟通下,莱依拉和自己成为了朋友。

不得不说很微妙,莱依拉一旦陷入自我怀疑和内耗就会询问自己的看法来解决内耗,真的很离谱。

虽然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学识啥的都一样,但‘莱二拉’一点也不内耗,她自信的很,面对莱依拉时就像姐姐一样靠谱。

以后莱依拉不好意思拒绝的事情有人能帮她拒绝了,也不怕答辩的时候不好意思和人争执了。

本来她的学识就高,如果敢和人争执的话没几个人辩得过她。

总之,莱依拉完成了比赛成为第二名,现在场上就剩下卡维和珐露珊了。

提到卡维,‘铃妹(莱二拉)’和荧妹聊起了自己对卡维的看法。

在‘莱二拉’看来卡维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另一自己是因为找不到目的而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可卡维明明目的很明确,却也表现的很迷茫,这就很矛盾了。

【‘莱依拉’评价:“他明明没有第二个人格,却好像…也没法跟自己完全和解。”】

【“一个人笑着,可心里并不快乐,而是有些哀伤。”】

没想到莱二拉不光为人自信,同时看人的眼光也非常精准。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和珐露珊、坎蒂丝成为朋友的原因。

这段话给卡维看沉默了,没想到会在后辈的嘴里看到这样的评价啊...唉,我这个前辈当的...

明明提纳里他们都是给莱依拉提意见的那个,怎么到我这就...

连人格分裂的后辈都觉得我与自己无法和解吗?

卡维叹了口气,是啊,我到底是在纠结什么呢?

他在纠结什么?说来话长,其实他和珐露珊真的挺像的,但他俩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对‘爱’的感受。

珐露珊能明确的感受到父母的爱,是‘童年治愈一生’的类型。

哪怕跨越了百年之后,她依旧能够收到一封来自母亲等人的信。

可卡维正好相反,他一直觉得父母的不幸是他造成的,属于是‘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类型。

明明母亲还活着,可是他又有多久没和母亲有过联系了呢?

然而,卡维对此并没有感到委屈和沮丧,他反倒觉得是自己亏欠了父母,所以产生了‘补偿赎罪心理’。

这就导致他见不得别人过得苦,看到别人受苦就好像自己也有罪,所以一旦看到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会想要去帮助对方,这就是他纠结的原因。

他的目标很明确,‘一杆旗子’就插在那里,可他沿途遇到各种事情哪怕走向岔路也要去帮。

用长生评价白术的话来说卡维其实也是合适的,那就是:

‘又想救人,又想救己,最后连毫不相干的事物也想救,真是个贪心的家伙。’

卡维的超强共情能力让他见不得别人过得苦,所以他常常被骗,常常会为了他人选择舍弃自己的部分利益。

在遇到穷人时,哪怕他很穷也会选择捐出自己的财物。

在伊迪娅的秘境内,他没有选择立刻离开,而是帮着伊迪娅修缮了秘境。

在此次的比赛里,他没有选择优先完成比赛,而是带着沙狐们离开了‘危险区’。

哪怕这些行为会加重他的焦虑和内耗,他也依旧会选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总是如此,几乎‘病态’的利他主义,反倒叫人心疼。

如果只是利他主义也就罢了,偏偏他又是个理想主义,为了理想甚至会不顾现实,属于是那种会‘抱着理想溺死’的人。

就比如卡萨扎莱宫,卡维明知有死域威胁却依旧选址在那里,这都是为了完成他心中最完美的卡萨扎莱宫。

在卡萨扎莱宫出意外后多莉也未选择让卡维赔钱,但是卡维的责任感太强,主动揽下了这份责任。

因为他的利他主义带有‘赎罪性’,小时候的经历(他觉得父亲因他而死)让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必须受苦偿还,所以他才会主动揽下这些苦。

好人,不光要被现实折磨,还要被自己折磨。

事实上能理解卡维的不在少数,毕竟能活的像艾尔海森、胡桃那般洒脱的人才是少数,多数人也在精神内耗之中。

只是大家的内耗不一定都是为了别人,也可能只是为了自己,比如‘祂到底喜不喜欢我’这种经典内耗。

总之,自打卡萨札莱宫事件后他的理想一蹶不振,开始向现实妥协。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感性’是否有错,难道真的应该像艾尔海森那般‘理性’吗?

于是他越来越纠结,每一次举动都在进行着‘心理斗争’。

他想要完成自己的目的,可他又放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事物,他无法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