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内的军工工坊,机器的轰鸣声比往日低沉了许多。工匠们围在熔炉旁,看着即将耗尽的煤炭,脸上满是焦虑。“煤又不够了!北方的煤船被荷兰人拦截,库存只够支撑三天了!” 工坊总管王铁匠焦急地喊道。
没有煤炭,熔炉无法运转,钢铁无法冶炼,炮弹、步枪的生产只能停滞。而这,只是复国军补给危机的一个缩影。长江封锁半个月后,江南根据地的粮食库存急剧下降,前线士兵的口粮从每天一斤半减半至八两,甚至出现了掺着野菜的情况;弹药方面,步枪子弹库存不足十万发,迫击炮炮弹仅剩两千余发,远远无法满足前线需求;新兵补充更是困难,江南各地招募的三千余名新兵,被困在长江南岸,无法北运至徐州前线。
“大都督,徐州前线发来急电,士兵们的口粮已经不足,请求紧急支援。” 通信兵拿着电报,跑进赵罗的书房。
赵罗接过电报,手指微微颤抖。他看着桌案上的财政报表,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对外贸易收入锐减九成,沿海盐场因无法运输,收入下降七成,财政赤字已达百万两白银,粮价、物价上涨三倍,百姓生活困苦,怨声渐起。
“传我命令,从南京、苏州等地的官仓调拨粮食,组织陆路运输队,分批送往徐州。” 赵罗下令。可他心里清楚,陆路运输不仅缓慢,还面临清军的袭扰,能送到前线的粮食,恐怕不足三成。
徐州城内,李锐看着送来的少量粮食,心里充满了无奈。“将军,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士兵们吃几天。” 军需官说道。
李锐点点头:“通知各部队,严格控制口粮消耗,军官以身作则,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同时,组织士兵们开垦荒地,捕捞鱼虾,想尽一切办法自救。”
士兵们纷纷响应,王小六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城外的运河边开垦荒地。他们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在荒芜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红薯。虽然条件艰苦,但士兵们没有抱怨,他们知道,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才能坚守下去。
可清军也趁机发起了袭扰。一天下午,王小六和士兵们正在地里劳作,突然遭到清军骑兵的袭击。“快,拿起武器!” 王小六大喊,士兵们立刻放下锄头,拿起步枪,与清军骑兵展开战斗。清军骑兵来去如风,抢了一些粮食就迅速撤退,给复国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该死的清军,趁火打劫!” 一名士兵愤怒地喊道。
王小六握紧步枪,眼神坚定:“从今天起,一半人劳作,一半人警戒,绝不能让清军有机可乘!”
江南根据地的百姓们,也感受到了封锁带来的困境。南京城内,粮价飞涨,不少百姓买不起粮食,只能靠野菜、树皮度日。一名老妇人抱着饥饿的孙子,跪在官府门口,哀求道:“大人,给点粮食吧,孩子快饿死了!”
官府的官员们也束手无策,只能打开少量官仓,救济百姓。赵罗看着街上流离失所的百姓,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知道,若不能尽快打破荷兰舰队的封锁,不仅前线的士兵会崩溃,后方的百姓也会失去信心。
长江江面上,荷兰舰队的士兵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扣押了大量的商船,掠夺了无数的物资,每天饮酒作乐。范·斯塔伦堡看着复国军的困境,更加坚定了封锁的决心:“再坚持一个月,复国军就会不战自溃,到时候,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贸易特权,甚至控制整个长江流域。”
可他没想到,复国军的士兵和百姓们,正用顽强的意志,抵抗着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军工工坊的工人们找到了替代煤炭的木炭,虽然效率低下,却能维持基本生产;运输队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间偷偷穿越清军的防线,将少量物资送往前线;百姓们自发捐款捐粮,支援复国军。
补给枯竭,经济困局,复国军正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可越是艰难,将士们的意志就越坚定。他们知道,只有打破荷兰舰队的封锁,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继续北伐大业,才能守护华夏的土地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