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铁院 > 第267章 三个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箭塔底层的空气浓稠得像凝固的血,昏暗的油灯被晚风从裂缝中吹得摇曳不定,将墙壁上的刀痕与血渍映得忽明忽暗。刘江靠着冰冷的砖石坐下,破碎的甲胄摩擦着伤口,疼得他微微蹙眉,却依旧挺直脊背。他的面前,围着最后几名核心骨干,左臂骨折、缠着厚厚布条的张文弼,后背渗血、拄着长刀的陈武,右腿烧伤、裤腿焦黑的孙小宝,还有两名幸存的亲卫队长。

每个人都沉默着,疲惫像无形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远处清军大营的篝火隐约传来微光,偶尔的马蹄声和吆喝声,像钝刀一样反复切割着紧绷的神经。地上的草席上,重伤员们的呼吸声微弱而均匀,他们大多陷入了昏睡,或许是太累,或许是不敢醒来面对即将到来的黎明。

刘江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个人布满血污和疲惫的脸,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打破了死寂:“今夜过后,就是最后的总攻。咱们的情况,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清楚——能战之士四十余人,人人带伤,弹药告罄,粮食只够最后一顿。”

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残破的刀鞘,那里曾挂着父亲留下的玉佩,如今早已在战火中遗失。“现在,摆在咱们面前的,有三条路。”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沉寂的湖面,众人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带着疲惫,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决绝。

刘江伸出一根手指,语气沉重:“第一条路,死战到底。”

“明日清晨,鞑子发起总攻,咱们所有人,依托这最后的箭塔,与堡垒共存亡。用剩下的武器,用拳头,用牙齿,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直到箭塔崩塌,咱们也绝不后退,绝不投降。”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撼天动地的力量,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日血战的场景——箭塔崩塌,血肉横飞,每个人都倒在冲锋的路上,却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陈武猛地攥紧了手中的长刀,指节泛白,眼中闪过一丝狂热的决绝。他是武将,战死沙场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荣耀。后背的伤口传来剧痛,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盯着刘江,仿佛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孙小宝咬紧牙关,拳头攥得咯咯作响,烧伤的右腿微微颤抖,却依旧挺直了身体。他不是正规的士兵,却早已把刘家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刘江当成了自己的主心骨。死战到底,或许是最悲壮的结局,却是他此刻最本能的选择。

刘江没有看众人的反应,继续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条路,尝试谈判。”

这句话一出,箭塔内的空气瞬间凝固,连呼吸声都变得微弱。张文弼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屈辱,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

“咱们虽然只剩这点力量,却给鞑子造成了巨大杀伤——这几日,他们折损的兵力不下三千,连参领都被赵叔斩杀。”刘江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或许,咱们可以以此为筹码,派人与多铎谈判。不求别的,只求他放过堡内的老人、孩子和重伤员,给他们一条生路。至于咱们……要么战死,要么被擒,听天由命。”

“谈判?”陈武猛地低吼出声,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堡主!咱们流了这么多血,赵统领、老堡主都战死了,弟兄们死了一批又一批,现在跟鞑子谈判?这不是屈辱吗?”

他的吼声惊醒了几名昏睡的伤员,他们茫然地睁开眼,看到众人凝重的神色,又默默闭上了眼睛,脸上满是绝望。

张文弼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断剑的剑柄。他是文臣,比任何人都清楚“谈判”背后的屈辱,却也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些老人和孩子的性命,有多珍贵。放弃抵抗,或许是屈辱的,但能保住一丝生机,或许也是一种选择。只是,这份屈辱,他们能承受吗?那些战死的弟兄,能瞑目吗?

刘江的目光掠过陈武愤怒的脸,掠过张文弼复杂的神色,最终落在地面的血迹上,缓缓伸出第三根手指:“第三条路,趁夜突围。”

“突围?”孙小宝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堡主,鞑子的包围圈那么紧,咱们怎么突出去?”

“集中所有能战的力量,四十余人,分成两队。”刘江的声音变得坚定,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一队正面佯攻,吸引清军的注意力;另一队,带着堡内的孩子和少量重伤员,从箭塔后侧的密道突围——那条密道是当年修建箭塔时预留的逃生通道,只有我和我爹知道,鞑子绝不会察觉。”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期盼:“突围后,一路向南,去鹰嘴崖找赵叔留下的‘种子队’。那里有咱们的人,有粮食,有武器。你们带着孩子们,带着刘家堡的火种,活下去,继续抗清。而我,带着佯攻的队伍,拖住鞑子,为你们争取时间,直到战死。”

“堡主!不行!”陈武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要走一起走,要战一起战!我绝不丢下你一个人!”

“俺也不走!”孙小宝也跟着喊道,“俺跟堡主一起,杀鞑子!”

张文弼的身体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动容。突围,意味着可以保留刘家堡的火种,意味着抗清的信念可以延续,这或许是最有价值的选择。但代价,是刘江和佯攻队伍的牺牲,是他们这些人背负着“逃兵”的骂名,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刘江缓缓摇了摇头,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不是商量,是三个选择。现在,我要听听你们的想法。”

箭塔内再次陷入死寂,只有油灯摇曳的“噼啪”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清军吆喝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江身上,带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死战的决绝,有对谈判的抗拒,有对突围的犹豫。

陈武低着头,拳头死死攥着,指甲嵌进掌心,鲜血顺着指缝滴落。他想选择死战到底,却又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想到赵统领临终前“保留火种”的嘱托,心中陷入了剧烈的挣扎。

张文弼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南京的方向,闪过那些战死的士兵,闪过堡内孩子纯真的脸。谈判是屈辱,死战是悲壮,突围是希望,却也意味着牺牲。他该如何选择?

孙小宝挠了挠头,脸上满是纠结。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跟着刘江,刘江去哪,他就去哪。可他也知道,那些孩子不能死,他们是刘家堡的未来。

两名亲卫队长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绝。他们是刘江的亲卫,无论刘江选择哪条路,他们都会誓死追随。

刘江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这个选择太沉重,关乎每个人的生死,关乎刘家堡的命运,关乎抗清的信念。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注定是悲壮的,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油灯的光渐渐微弱,夜色越来越浓,远处清军大营的篝火依旧闪烁,像一双双窥视的眼睛。最后的抉择时刻,已然来临。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权衡,都在挣扎,而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刘江身上,等待着他最终的决定——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早已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这位年轻的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