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用矿泉水换稀世科技 > 第521章 八成是成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开车的国安小哥笑了笑,语气平静:“郁厂长,上级交代,只负责送您到No.7基地,别的,咱也不能多嘴。”

“您到了,就明白了。”

郁鸿明没再问,闭嘴一路,心里却像猫抓。

车子拐进一片荒地,最后停在一个巨型仓库前。

他跟着人,穿过几道门禁,被领进一间密封性极强的会议室。

门一开,他一眼就看见了——袁老!

老爷子脸色晒得发黑,胡子拉碴,眼圈发青,一看就是刚从沙漠里爬出来的。

他正和两个穿蓝西装的农业口干部说话,一见郁鸿明进来,立马笑得眼睛都没了。

“小郁!你可算来了!”

袁老快步迎上来,一把抓住他的手,握得死紧,眼里全是光。

“袁老,您不是在西北搞水稻吗?怎么跑这儿来了?”

“是……高产稻成功了?!”

郁鸿明心头一热。

去年年底,袁老就带着队伍扎进戈壁滩,为的是配出能在干旱盐碱地活下来的超级水稻。

这种绝密项目,没结果前谁都不能撤。

老爷子现在人在这儿,八成是成了!

袁老拉着他就往椅子上按,连声道:“成了!真成了!”

“你知道不?就靠你们厂子送来的那‘金坷垃’,我们这几个月硬是把种子连推了六十多代!”

“搁以前,没个十年二十年,想都别想!”

“小郁啊,我代表咱全国老百姓,给你鞠躬了!”

他声音突然一哽,眼圈瞬间红了。

郁鸿明心里一揪,赶紧拍他后背:“袁老,您可别这么说,我这不过是凑了个材料,哪有您真正在土里刨命的辛苦?”

“咱们都是龙国人,谁不想地里多打几斤粮,百姓不挨饿?”

“您才是真英雄,我算啥?”

袁老摆摆手,抬袖子一抹眼睛,深吸一口气,声音哑了:“你不懂啊,小郁……”

“那片戈壁,连野草都活不下来,我们运过去的种子,蔫得比枯草还快。”

“可你们那肥料,一撒下去,土里就像活了!”

“一茬接一茬,三个月就敢换一代!”

“以前一亩地收两三百斤,都算老天爷开恩了。”

“现在呢?”

“亩产八百!翻了两倍多!”

他声音越来越响,眼眶又湿了,却咧着嘴笑得像个孩子:“咱们……总算能把饭碗,端稳了!”

袁老嗓音沉稳,缓缓道出了龙国当年那段饿得啃树皮的岁月。

那时候,种水稻跟碰运气没区别。

种子又娇气又脆弱,田里水多点少点都不行,虫子一咬,苗就全趴下了。

收成?全看老天爷心情。

风调雨顺那年,一亩地能捞两三百斤谷子,算烧高香了;要是遇上干旱、涝灾、病害,一亩地连几十斤都打不住。

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粮仓里那点米,刚够全家塞饱肚子。

想卖点余粮换点油盐?门都没有。

饿肚子是常态,吃饱是奢望。

郁鸿明听着,心里像是被什么轻轻捶了一下。

他穿越过来后,吃的都是现代育种的精米白面,连超市里“有机杂粮”都懒得挑。

哪真懂什么叫“一粒米养活一家子”?

可袁老不一样。

他打小在炮火里长大,能咽下一块杂面馍,都算福气。

那时候,白米饭是梦里的味道,野菜汤都得省着喝。

战争一停,他没回家享清福,转身就扎进田里。

读农业、搞育种、啃论文,一把年纪硬是重新当学生。

为的是啥?就为让子孙后代不用再饿着肚子数星星。

可育种这事儿,慢得要命。

一茬种子种下去,等发芽、抽穗、结果,得熬几个月。

一个配种失败,前功尽弃,得从头再来。

一年就那么一两回机会,等你折腾完,三年又过去了。

人这一辈子,能折腾几个三年?

可老百姓等不了。

仗打完了,人猛增,十几亿张嘴嗷嗷待哺。

粮食不自给,就得买外国的。

万一人家卡你脖子,断了粮,你拿啥扛?

这事儿,压得袁老和他那帮老伙计喘不过气。

直到——郁鸿明那个神秘的科研团队,像天上掉下来一样,把时间这个死结给剪断了。

过去几个月才成一茬,现在?两三天,一整代新稻种就摆在你面前了。

难怪袁老一见到郁鸿明,手抖得跟触电似的,抓着不撒手,一个劲儿说“谢谢”。

“现在咱的稻子,一亩地稳稳千斤往上走!”袁老眼眶发红,“以前?能亩产五百斤,全村敲锣打鼓放鞭炮!谁敢想如今这光景?”

郁鸿明摆摆手,笑得跟邻家小哥似的:“您可别夸我,咱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凑巧配出个方子。

您和团队才是真在地里趴着、熬着、豁出命干的人。

我们?顶多算沾了点光。”

袁老还要再说,门“吱呀”一响,七位大领导推门进来了。

三号领导一进来就哈哈大笑:“聊啥呢,这么热闹?”

郁鸿明赶紧起身打招呼:“袁老正跟我说以前吃糠咽菜的日子呢,咱这代人真是没尝过苦头。”

三号领导一拍大腿:“对!现在年轻人,连饿是啥滋味都不知道了。

这都靠老袁啊!”

他抬手一挥:“人齐了,开干!”

会议室里立刻肃静下来。

华秘书长按了下按钮,巨大幕布亮起——一片金黄,无边无际。

那是戈壁滩上的“一号粮仓”。

温室大棚里,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腰,一眼望不到头,像铺了整整一片金毯。

华秘书长声音洪亮:“这里是西北戈壁深处,咱们的国家粮仓。

现在存粮——一万万吨。”

死寂三秒。

“……啥?一万万吨?!”有人猛站起来,“那……全国人民吃上十年都不带重样的吧?!”

“才半年啊!这帮人是人吗?是造粮机器吧!”

“我奶奶那辈人,为了半斤面排三天队……现在咱家的米,堆得比房子高?”

郁鸿明也愣住了。

这粮仓,去年年底才动土。

如今才半年,粮仓里堆的粮食,足够让全中国人都不种地,天天吃香喝辣,还能有剩!

更别说——这玩意儿,是给军队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