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66章 蒸汽船的“喝煤”难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6章 蒸汽船的“喝煤”难题

“云鲲号”的蒸汽机“突突”地喘着粗气,像头跑累了的老牛。郑伟盯着压力表,指针像被冻住似的卡在“半大气压”刻度,锅炉里的煤渣已经堆到了炉口,司炉长正红着眼往里面塞最后一筐煤,火星子溅在他黢黑的脸上,烫出一个个小白点。

“还有多少煤?”郑伟的声音带着焦味——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节省用煤了,原定去桑给巴尔的航程,因为逆风多走了两天,煤舱早就见了底。

“只剩最后五十斤,”司炉长抹了把汗,声音发哑,“最多再撑一个时辰,就得停船漂着了。”

甲板上顿时静得可怕。水手们望着茫茫大海,眉头拧成了疙瘩。蒸汽船跑得快是真,但“喝煤”也是真的——一艘船一天要烧三百斤煤,比二十个人的口粮还费,在非洲沿岸找煤比找淡水还难,前阵子有艘补给船就因为煤尽,在海上漂了五天,差点被海盗掳走。

“了望哨!看看附近有没有岛屿!”郑伟抓起望远镜,镜片里除了翻涌的蓝浪,只有几只海鸥跟着船飞。他心里清楚,要是在这片海域停船,别说海盗,光是正午的烈日就能把人晒脱层皮。

就在这时,老水手赵老五突然喊起来:“大人!您看海里!”

郑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船尾的浪花里,漂着些黑黢黢的东西,像被水泡过的木炭。“那是……煤?”他让船放慢速度,放下小艇去捞,果然,捞上来的是一块块带着海水咸味的煤块,虽然湿漉漉的,却能点燃。

“这附近准有煤矿!”赵老五蹲在甲板上,捏碎一块煤,“您看这煤质,黑得发亮,是上好的烟煤,定是哪处煤矿塌了,被雨水冲进海里的。”

郑伟眼睛一亮:“给船尾装个网!”他让人拆了备用的帆布,用粗麻绳缝成个大网,网眼密得能兜住拳头大的煤块,用铁链拴在船尾,像条拖在水里的黑舌头。船一开动,网里很快就兜满了煤块,虽然带着水,晒半干就能烧。

“这叫‘抓煤网’,”郑伟拍着网绳笑,“以后再遇着煤荒,就让它替咱们‘捞’煤!”

靠着这张网,“云鲲号”总算撑到了最近的港口。但郑伟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浮煤时有时无,真要深入非洲内陆,还得靠稳定的煤矿。他让人拿着煤样去打听,果然,当地的黑人说,往北走三天路程,有座“黑石头山”,石头能点燃,烧起来比木柴还旺。

郑伟立刻带了二十个水手和十名工匠,跟着黑人向导去找矿。那座山果然名不虚传,裸露的山坡上全是黑煤,用锄头一刨就掉,有的地方甚至能看见煤层,像黑巧克力似的嵌在岩石里。“是露天煤矿!”工匠老张兴奋地喊,“不用深挖,就能采到煤!”

郑伟让人在矿边搭了棚子,雇了当地的黑人来挖矿——用锄头刨,用筐子背,一天给他们两斤玉米或一尺棉布。黑人从没见过挖石头能换粮食,来得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矿上有两百多个劳工,煤堆得像座小山。

“得建个运煤的轨道,”郑伟看着劳工们用扁担挑煤,一趟只能运五十斤,“用咱们铺铁轨的法子,让煤车自己跑。”

工匠们很快造了辆简易煤车,木头轮子,铁皮车厢,顺着铺好的木轨往下滑,一趟能运三百斤,顶六个劳工。黑人劳工们看得直咋舌,有个叫卡鲁的壮汉,非要学着推车,结果煤车跑得太快,把他带得摔了个屁股墩,惹得大伙哈哈大笑。

第一个煤矿投产的那天,郑伟让人鸣炮庆祝。黑煤装船时,他特意挑了块最大的煤,用红漆写上“第一矿”,摆在矿棚里当纪念。“这只是第一处,”他对老张说,“再派些人去勘探,凡有煤矿的地方,都打上标记,雇当地人开采,建驿站,修轨道,让煤能顺着路往港口流。”

接下来的半年,勘探队又找到了九处露天煤矿,有的在山谷里,有的在河岸旁,最远的一处离港口有十天路程。郑伟让人在每个矿点都修了仓库,用“抓煤网”捞来的煤做补充,再通过轨道、牛车、骆驼队,把煤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补给站。

有次,拜占庭的使者迪奥多西来参观煤矿,见黑人劳工用煤车运煤,蒸汽机车烧煤跑,忍不住咋舌:“你们东方人真是会想办法!我们的船还在烧木柴,你们已经让黑石头替你们干活了。”

郑伟笑着递给他一块煤:“这东西不仅能烧船,还能炼铁、烧砖、煮盐。等你们的蒸汽机造好了,也来拉煤,咱们按市价算。”

迪奥多西立刻订了五十吨煤,说要用来试验他们新造的蒸汽泵。

解决了煤的问题,舰队的续航能力大大提升。以前只能在沿海打转,现在能深入非洲腹地,最远的一次,“云鲲号”带着三艘补给船,沿着刚果河逆流而上,靠的就是沿途煤矿补给的煤。水手们编了段顺口溜:“抓煤网,捞黑宝,煤矿站,把煤窖;蒸汽船,不哭闹,喝饱煤,跑到老。”

有回,一艘荷兰商船在海上遇了煤荒,船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求助。郑伟让他们装上“抓煤网”,又卖给他们二十吨煤,收的价钱比市价低三成。船主感激涕零,说:“以后咱们荷兰船见了云朝的船,都鸣笛致敬!”

年底盘点时,郑伟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十处煤矿,像十颗黑珍珠,串起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补给线。他让人给每处煤矿都立了块碑,刻着开采的日期和劳工的名字——有的是黑人的土语名字,有的是工匠的中文名,歪歪扭扭挤在一起,像家人的合影。

“云鲲号”再次启航时,煤舱装得满满当当,船尾的“抓煤网”还在水里拖曳,偶尔捞上几块煤,像大海送来的礼物。郑伟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煤矿,那里的炊烟正袅袅升起,和蒸汽船的白汽融在一起,像条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线。

他知道,蒸汽船的“喝煤”难题,不只是靠一张网、几处矿解决的,更是靠人与土地的合作——中国人的智慧,非洲人的力气,黑煤的热量,合在一起,才让这些钢铁巨船能跑得更远,走得更稳。

海风带着煤烟的气息,吹得人心里踏实。郑伟相信,只要这煤能一直“喝”下去,蒸汽船就能把商路铺到非洲的每个角落,让黑土地上的宝藏,顺着铁轨和航线,流向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