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67章 东非商站的烟火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桑给巴尔的晨雾还没散,商站的铁匠铺就“叮叮当当”响了起来。王铁匠抡着锤子,把烧红的铁坯砸得火星四溅,他徒弟阿明蹲在旁边,用桑给巴尔土语对着几个围观的黑人小孩喊:“看清楚!这叫‘砧子’,那是‘淬火’!”小孩们睁大眼睛,跟着重复:“砧子……淬火……”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刚学飞的小鸟在试音。

商站门口的老槐树底下,李婶的豆腐坊正飘出豆香。石磨转得吱呀响,磨盘边缘渗出乳白的豆浆,顺着木槽流进大缸里。几个黑人妇女围在旁边,学着李婶的样子,用粗布滤着豆浆,手指被烫得缩回来,又赶紧伸进去——她们最爱看李婶点卤,看着豆浆在卤水点化下凝成嫩豆腐,总忍不住拍手叫“奇迹”。

“张叔,今儿的油条炸得焦!”刚从码头卸完货的水手们涌到小吃摊前,扯开嗓子喊。张叔的油锅“滋滋”冒着火,长筷子翻搅着金黄的油条,油香混着海风吹遍半条街。有个叫卡鲁的黑人小伙,总爱捧着刚炸好的油条,跑到戏台前的石凳上坐着,边吃边跟着收音机里的调子哼“床前明月光”,虽然咬字歪歪扭扭,却唱得认真,引得路过的移民笑着打趣:“卡鲁,这是李白的诗,不是你们部落的歌谣!”

戏台是商站里最热闹的地方。用木板搭的台子,刷着红漆,两侧挂着“他乡遇故知”“天涯共此时”的对联。逢年过节,移民们就凑钱请戏班,唱《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黑人小孩听不懂唱词,却爱盯着戏服上的亮片和翎子,跟着锣鼓点拍手。有次演《铡美案》,包公一甩袖子,黑脸配白额,吓得几个小孩钻到大人身后,却又忍不住探出头看,等看到陈世美被“铡”时,竟跟着人群一起喊“好”!

午后的阳光晒得人暖融融的。杂货铺的王掌柜正用算盘算账,噼里啪啦的珠子声里,混着黑人伙计用汉语报货名的声音:“盐巴三斤……酱油一瓶……”墙角的货架上,既有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也有当地的象牙雕刻、红珊瑚,移民们用丝绸换象牙,黑人用珊瑚换酱油,比划着就能成交,谁也不嫌麻烦。

最妙的是傍晚。商站的学堂放学,黑人小孩和移民的孩子背着书包往家跑,嘴里混着汉语和斯瓦希里语喊着“明天见”。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总拉着黑人伙伴的手,教他们写“人”字,说“人要互相支撑才站得稳”。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株并蒂的花。

戏台后面的空地上,晒着移民们种的辣椒和玉米,旁边堆着黑人邻居送来的木薯和香蕉。王铁匠的儿子小王,正和黑人伙伴比赛爬树,谁先摘下最高处的椰子,谁就能赢得一块红糖。笑声、喊声、铁匠铺的叮当声、豆腐坊的磨盘声,混着海浪拍岸的节奏,在商站上空织成一张网,网住了日子的烟火气。

有回中秋,移民们在戏台摆了长桌,月饼、桂花酒、木薯糕、烤香蕉摆了满满一桌。卡鲁捧着月饼,咬了一大口,眯着眼说:“甜,像月亮的味道。”李婶笑着给他斟酒:“这叫团圆酒,喝了,咱们就是一家人。”那天夜里,戏台上演着《嫦娥奔月》,台下的黑人和移民挤在一起,仰头看月亮,有人用汉语唱“但愿人长久”,有人用土语跟着和,调子不同,心却贴得很近。

商站的烟火气,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是铁匠铺的火星子溅在黑人小孩的笑脸上,是豆腐坊的豆浆香钻进移民的乡愁里,是戏台的锣鼓点敲在不同肤色的心跳里。这里没有“他乡”与“故乡”的界限,只有日子一天天过出来的温度,像桑给巴尔的阳光,公平地洒在每个人身上,让陌生的土地,慢慢长出了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