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72章 火炮换羊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里斯本商站的橡木桌被拍得“咚咚”响。英国使者约翰爵士攥着羊皮手套,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刚从法国前线赶来,战袍上还沾着诺曼底的泥土,嘴里喷出的气息混着浓烈的酒气:“郑大人,只要肯卖炮,价钱好说!我们国王说了,哪怕用伦敦塔的银器换,也得把你们那能打三里地的炮弄到手!”

郑伟端着茶杯,看着窗外——三艘英国帆船正泊在港口,桅杆上飘着红白相间的十字旗,甲板上堆满了羊毛捆,像一座座蓬松的雪山。他早从葡萄牙人口中得知,亨利五世正率军围攻鲁昂,法军的城墙坚固如铁,英军的投石机和前装炮根本啃不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约翰爵士,”郑伟放下茶杯,声音平稳,“我们云朝不缺银器。但你们的羊毛,我们很感兴趣。”他让人掀开旁边的麻布,露出一匹刚织好的羊毛布——是用英国羊毛试织的,厚实保暖,比江南的棉布更适合欧洲的寒冬,“一吨羊毛,换一门后装炮。另外,我们要十个英国织工,教我们的人织呢绒。”

约翰爵士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吨羊毛换一门炮?这价钱比抢还划算!要知道,英国的羊毛多得能堆成山,每年因为卖不出去烂在仓库里的都有上千吨。至于织工——伦敦的纺织坊里有的是巧手匠人,派十个过来,既能换炮,还能打探东方的手艺,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成交!”他生怕郑伟反悔,当场从怀里掏出国王的印章,盖在合约上,蜡油滴在羊皮纸上,像颗凝固的血珠,“我这就让人把羊毛卸下来!织工在后面的船上,随时能来!”

消息传到英军营地时,亨利五世正在查看鲁昂的城防图。听说能用羊毛换炮,他一把将羽毛笔扔在桌上,对着传令兵吼:“让所有运羊毛的船都去里斯本!告诉郑大人,只要炮管用,我们用三吨羊毛换一门!”

第一批交易来得飞快。五艘英国商船载着五十吨羊毛,浩浩荡荡驶入里斯本港。郑伟让人验货——那些羊毛雪白蓬松,纤维长而韧,果然是欧洲最好的品种。他也不含糊,让人从“云鲲号”的货舱里推出五门后装炮,炮身擦得锃亮,黄铜炮尾闪着冷光。

约翰爵士亲自监督试炮。在里斯本郊外的空地上,炮手将炮弹填入炮尾,闭锁、瞄准、点火,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呼啸着飞出,在三里外的石墙上炸开,碎石飞溅如暴雨。英军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这射程,这威力,比他们的炮强十倍!

“上帝啊!这是雷神的武器!”一个骑士单膝跪地,对着火炮画十字。约翰爵士则摸着发烫的炮管,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炮,鲁昂的城墙就是块豆腐!”

与此同时,十个英国织工走进了云朝商站。领头的是个叫汤姆的老织工,留着络腮胡,手指粗糙却灵活得像猴子。他带来了英国的织布机——比云朝的脚踏织机多了两个踏板,能织出带花纹的呢绒。当他演示着织出一块蓝白相间的格子布时,移民们都围了过来,啧啧称奇。

“这机子咋有四个踏板?”李婶的儿子狗蛋蹲在织机旁,眼睛瞪得溜圆。他在老家是织棉布的,从没见过这么复杂的家伙。

汤姆听不懂汉语,却看懂了他的眼神,笑着指了指踏板,又指了指布上的花纹,意思是“踩不同的踏板,能织出不同的花”。狗蛋灵机一动,从兜里掏出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织布机的草图,又画了朵桃花。汤姆看了,立刻调整踏板,果然,织出的布上渐渐显露出桃花的轮廓。

商站里很快响起了“咔嗒咔嗒”的织布声。英国织工教移民们梳羊毛、纺线、调整织机的张力;移民们则教他们用桑树皮做染料,能染出比英国的茜草更鲜亮的红色和黄色。有次汤姆试着用云朝的染料织了块龙纹呢绒,竟被葡萄牙商人高价买走,说要送给卡斯蒂利亚的王后。

羊毛像流水一样涌来。从英国的约克郡、兰开夏郡,到爱尔兰的牧场,一艘艘商船载着羊毛驶向里斯本,换回一门门后装炮。亨利五世用这些炮轰开了鲁昂的城墙,消息传到伦敦,羊毛价格都涨了三成——谁都知道,这白花花的羊毛,现在能换能打胜仗的“神炮”。

郑伟的商站里,羊毛堆成了小山。移民们用英国织法织出的呢绒,厚实挡风,很快就成了欧洲商人的抢手货。有个威尼斯商人买了十匹,说要运到莫斯科去,那里的冬天比英国还冷,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汤姆在商站住了半年,竟不想走了。他学会了用筷子吃米饭,爱上了云朝的茶叶,还和李婶的女儿定了亲。“这里的羊毛好,染料好,人更好。”他用生硬的汉语说,指着织出的龙凤呈祥呢绒,“在英国,织不出这样的花。”

约翰爵士再来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云朝商站的织布坊里,中英织工们一起忙碌,织出的呢绒既有英国的厚实,又有东方的花纹;仓库里的羊毛变成了成捆的呢绒,正被装上开往波斯的商船;而最新式的后装炮,已经能在云朝工匠的指导下,用英国的铁矿铸造了。

“郑大人,”约翰爵士递过一张新的订单,“我们还需要二十门炮,这次用羊毛和呢绒的配方换。”

郑伟笑着摇头:“配方不用换。”他指着正在教英国学徒的云朝工匠,“你们的织工学了我们的染法,我们的工匠也学了你们的织机。技术这东西,越换越活,就像这羊毛和染料,混在一起,才能织出最好的布。”

那天下午,商站的空地上摆满了刚织好的呢绒,红的像火,蓝的像海,上面织着英国的玫瑰和中国的牡丹。郑伟和约翰爵士站在中间,看着阳光透过布面,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影。远处,新到的羊毛正被卸上岸,即将变成温暖的衣料;而即将启运的火炮,也将在欧洲的战场上,轰开新的商路。

郑伟知道,这场“火炮换羊毛”的交易,换走的不只是货物,更是手艺的交融、人心的靠近。就像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羊毛纤维,看似不同,却能拧成最结实的线,织出跨越重洋的图景——那里有英国的牧场,有云朝的织机,还有无数张因为温暖而绽开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