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77章 活字印刷的魅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黎大学的图书馆里,修士们正埋头抄写《圣经》。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一个修士抄到第几十页,突然手抖了一下,墨滴在“圣母”二字旁边晕开,气得他把笔摔在桌上——这卷经书已经抄了三个月,眼看就要完成,却出了这纰漏。

“听说了吗?云朝商站里有个‘会自己写字的机器’,一天能印一百本书!”门口传来学徒的喊声,手里还捏着张刚从商站拿来的传单,上面印着整齐的拉丁文,讲的是环球贸易协定的条款,字迹比修士们抄的还工整。

修士们呼啦一下围了过去,摸着传单上凹凸的字迹,像在触摸奇迹。“这不可能,”老修士托马斯摇着头,“上帝的话语需要虔诚的手来抄写,机器怎么可能懂经文的神圣?”但他的目光却离不开那张纸——每个字母都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涂改,比最熟练的抄写员还精准。

消息传到圣母院时,主教正为《神学大全》的抄本发愁。全巴黎的修士加起来,一年也抄不完两百本,很多偏远教区的神父甚至没见过完整的《圣经》。当他听说云朝的机器能“批量造书”,立刻让人备马车,带着两个最得力的修士直奔商站。

商站的院子里,一台改良版的金属活字印刷机正“咔嗒咔嗒”地运转。工匠将排好的金属字盘固定在机器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转动把手,一压一抬间,一页清晰的文字就印好了。旁边的架子上,堆着刚印好的《几何原本》译本,拉丁文的字母排列得整整齐齐,连标点符号都没差错。

“这……这是魔法吗?”主教的声音发颤,他拿起一本书,对着光看,纸页光滑,字迹墨色均匀,比手抄本不知强多少倍。更让他震惊的是活字盘——几百个金属字块按字母顺序排列在木格里,工匠想要印什么,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字块排好,省时又省力。

郑和笑着解释:“这不是魔法,是活字印刷。用铜或锡铸成字块,能反复使用,印完一本书,拆了字块还能排新的内容。”他让人演示排字,一个学徒用小镊子夹起字母“A”,熟练地嵌进字盘,“你们看,一个熟练工一天能排两千个字,机器一小时能印五十页,算下来,一天印百本书不在话下。”

主教身后的传教士利玛窦眼睛都直了。他刚从意大利来,正愁怎么把神学着作传到东方,要是有了这机器,别说《圣经》,连亚里士多德的着作都能批量印出来。“郑大人,”他激动地走上前,用拉丁语请求,“我们想带一台印刷机回欧洲,再请几位工匠教我们使用,无论多少代价都愿意!”

郑和早料到他们会有此请求。他指着墙角堆着的书籍——有云朝的《农政全书》,有从阿拉伯文翻译的《医学集成》,还有几本空白的纸册。“机器可以带回去,”他话锋一转,“但你们得帮我们一个忙。”

利玛窦连忙点头:“您说!只要能得到印刷机,让我们做什么都愿意!”

“翻译书籍。”郑和拿起一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欧洲的科学着作——数学、天文、医学、机械,都翻译成汉语;同时,我们也会把云朝的农书、医书、工艺典籍翻译成拉丁语。知识就像这活字,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排出新的篇章。”

利玛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以为要付出黄金或丝绸的代价,没想到竟是这样平等的交换。“我们答应!”他立刻应下,“巴黎大学有最好的学者,我回去就组织翻译团,保证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着作都译出来!”

消息很快传遍欧洲。威尼斯的出版商派人来商站考察,看着印刷机哗哗出书,当场就订了两台,说要用来印游记;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则缠着工匠问活字的铸造方法,想自己造金属字块;连罗马教廷都派来了使者,希望能优先印《圣经》。

商站里的印刷机成了“明星”。每天都有学者、修士、商人来参观,有的人甚至趴在地上,看机器的齿轮怎么转动;有的人则盯着活字盘,在纸上临摹那些金属字母。利玛窦带来的翻译团就设在印刷机旁,一边看着工匠印书,一边对照着手稿翻译,效率高得惊人。

三个月后,第一台活字印刷机被装上威尼斯的商船。临行前,利玛窦捧着刚印好的《几何原本》汉译本,激动地对郑和说:“这机器不仅能印书,还能印出东西方的桥梁!等我们译完了科学着作,您一定要派人来取!”

郑和笑着点头,送给他们一套新铸的金属活字:“这些字块上有汉语和拉丁语的对照,或许能帮你们更快上手。”他看着商船驶离港口,印刷机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货舱里,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商站的印刷机仍在运转,印出的书籍越来越多——有给商人看的《航海须知》,有给工匠看的《器械图谱》,甚至还有给孩子们看的寓言故事。那些带着油墨香的纸页,被商船带到欧洲各地,让更多人见识到活字印刷的魅力。

有天,托马斯修士也来商站,手里捧着一本用活字印刷的《圣经》,眼眶红红的。“以前抄一本书要三个月,”他摸着光滑的纸页,“现在一天能印一百本,偏远教区的神父终于能读到完整的经文了。这不是对神圣的亵渎,是让更多人靠近上帝的恩赐。”

郑和站在印刷机旁,听着“咔嗒咔嗒”的声响,像在听一首跨越文明的歌。他知道,这台机器印出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知识的种子——东方的农术、西方的几何,会随着这些书籍生根发芽,在彼此的土地上长出新的智慧。

夕阳透过商站的窗户,照在排满金属字块的木格上,每个字母都闪着微光。郑和拿起一枚刻着“知”字的汉字活字,又拿起一枚刻着“Scientia”(科学)的拉丁字母活字,将它们并排放在一起。

或许,这就是活字印刷最动人的魅力——让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知识,像这些字块一样,打破隔阂,重新排列,最终印出属于全人类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