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始皇让我搞星际 > 第13章 第一次量产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蒙恬的认可如同给整个工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连带着将作府和军械监的上层官员,对我们这边的态度都明显热络了不少,资源调配更加顺畅。流水线全速运转,眼看着“霹雳铳”的库存一天天增加,我心里那点成就感还没捂热乎,危机就猝不及防地爆发了。

这天下午,我正在核对新一批焦炭的燃烧数据,负责最后组装和质检的组长李细发,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手里还拿着一根明显扭曲变形的铳管。

“徐…徐老大!不好了!出大事了!”他声音都在发颤,把那段铳管“哐当”一声扔在我面前的桌子上。

我心里一沉,拿起那根铳管。只见靠近药室的部分,明显有过热和膨胀的痕迹,管壁甚至出现了细微的裂纹,扭曲得像根麻花。这明显是炸膛的残骸!

“怎么回事?哪里来的?”我厉声问道。

“是…是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第三批货!”李细发带着哭腔,“按照您定的规矩,每十支抽一支做极限装药测试…这支…这支刚打到第五发,就…就炸了!幸亏是在测试架上,没伤着人,可…可…”

他的话没说完,但我已经明白了。炸膛!这是火器量产中最致命的质量问题!一支两支可以说是偶然,但如果是一批货都有问题…

“立刻!封锁现场!第三批已经下线的,全部封存,一支不许动!流水线全线暂停!”我几乎是吼出来的,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刚才还喧闹有序的工坊,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工匠们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面面相觑,脸上都带着惶恐和不安。徐福也闻讯赶来,看到那根炸裂的铳管,倒吸一口凉气,没敢吭声。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不是追责的时候,必须立刻找到问题根源!

“王铁头!”我首先冲向锻打组,“第三批的铳管毛坯,用的什么料?锻打过程有没有异常?”

王铁头也慌了神,翻看着记录:“料…料是同一批运来的熟铁锭啊!锻打…火候、捶打次数,都跟之前一样!没…没觉得有啥不对…”

我又冲到精加工组:“李细发!你们打磨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批管子内壁有砂眼、暗痕?”

李细发努力回忆,摇了摇头:“没…没有啊徐老大,内膛打磨我们都检查得很仔细,光滑度都达标…”

不是材料和加工的问题?那难道是…

我猛地想起一件事:“去!把负责给这批铳管毛坯做淬火处理的工匠给我叫来!还有,把淬火用的水桶也抬过来!”

很快,负责淬火的工匠和几个大水桶被带了过来。那工匠吓得腿都软了。我让人把桶里的水舀出来一些仔细检查,又闻了闻气味。

“这水是哪来的?”我盯着那工匠问道。

“是…是从后面那条小溪新打的啊…”工匠战战兢兢地回答,“之前一直用那里的水…”

我蹲下身,用手指蘸了点水,放在鼻尖闻了闻,又仔细观察水桶底部,发现了一些极细微的、不同于往常的沉淀物。

“最近下雨了吗?”我抬头问。

“前…前天晚上下了一场不小的雨…”旁边有工匠答道。

我站起身,脸色难看。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里!雨水导致溪水的水质、温度发生了变化!虽然变化可能很微小,但对于要求严格的金属淬火来说,足以影响其内部金相结构,导致硬度和韧性失衡!之前小批量生产,用水量少,水质变化影响不大。现在量产,用水量大,又赶上雨水,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立刻去查!所有第三批次的铳管,淬火时用的是不是都是雨后溪水!”我下令。

调查结果很快证实了我的猜测。第三批铳管毛坯,大部分都使用了水质发生变化的溪水进行淬火,导致金属性能不稳定,无法承受火药连续爆燃的冲击。

根源找到了,但危机远未解除。

“徐老大,那…那这批铳管怎么办?足足两百多支啊!”王铁头声音发苦。这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和工时浪费。

我看着院子里那些被封存的问题铳管,心在滴血。但我知道,绝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全部!”我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说,“回炉!一支不留!”

“回炉?!”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两百多支接近完工的铳管啊!

“对!回炉!”我斩钉截铁,“有隐患的兵器,送到将士手里,就是谋杀!这个责任,我们担不起!损失再大,也得认!”

我环视着满脸痛惜和沮丧的工匠们,语气放缓,但依旧坚定:“这次是我的疏忽,没有考虑到水质变化对淬火的影响。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量产,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失控,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我当即下令:

“第一,建立原料和水源检测制度!所有进入工坊的金属料、木料、水源,甚至包括淬火用的油脂,都必须经过检测,符合标准才能使用!李细发,你抽调人手,成立质检组,专门负责此事!”

“第二,完善生产记录!从原料入库,到锻打、淬火、精加工、组装…每一道工序,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用了什么工具和辅料,都要记录在案!出了问题,能第一时间追溯!”

“第三,制定更严格的操作规程!尤其是像淬火这样的关键工序,水温、浸泡时间、操作手法,必须标准化!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一道道命令发布下去,工坊再次忙碌起来,但气氛凝重了许多。没有人抱怨,大家都默默地投入到补救和制度完善的工作中。看着那两百多支铳管被无奈地扔回熔炉,我心里同样不好受。

这次危机,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们因初步成功而产生的浮躁。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生产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堆砌和严格到近乎苛刻的管理。

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