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明暗法则 > 第238章 琉璃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丽娅留下的“城南旧事”如同一把钥匙,插入楚啸天精心打造的铁幕,试图撬动那看似严丝合缝的结构。余年深知,这道铁幕并非浑然一体,它由无数利益的链条和人际的节点焊接而成,只要找到其中锈蚀或松动的一环,便能引发连锁的崩塌。

“城南旧事”指向模糊,老周和苏晴分头行动,在浩如烟海的旧日新闻、工商档案和圈内流传的碎片信息中寻找线索。最终,线索聚焦在城南一片早已改造完毕的高端商务区。十几年前,那里曾是东海最早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区域之一,牵扯到巨大的利益分配。

经过艰难的梳理和交叉验证,一个名字浮出水面——郑国权。他曾是东海早期颇具实力的建筑商之一,在当年的城南改造中,与当时尚未成气候的楚啸天有过紧密合作。据零星的传闻和部分未被完全销毁的早期合同显示,郑国权在项目中承担了大部分前期投入和风险,但项目成功后,楚啸天利用资本和法律手段,逐步蚕食、最终几乎将郑国权完全挤出了核心收益圈,只给了其微不足道的补偿。郑国权自此一蹶不振,公司濒临破产,本人也淡出主流商圈,但对楚啸天的怨恨,据说从未消减。

“找到他了。”老周调出一份资料,“郑国权现在经营着一家小型的建材贸易公司,业务不温不火,住在城南一个老小区里。最重要的是,监测到他的公司近半年与楚啸天阵营核心企业有几笔不大的交易,但资金结算周期异常漫长,似乎……合作得并不愉快。”

一个被边缘化、心怀怨恨,且目前仍与楚啸天阵营存在摩擦的“旧怨”。这,就是杨丽娅所指的缝隙。

余年没有贸然行动。他让苏晴以财经记者做行业调研的名义,先对郑国权进行了一次外围接触。电话里,郑国权语气谨慎,甚至带着一丝警惕,对过往经历讳莫如深,但并未完全拒绝交流。

随后,余年亲自出马,他没有选择正式的会面场所,而是在一个傍晚,由程日星提前勘查过环境后,独自一人来到了郑国权常去的一家街角老茶馆。

没有寒暄,余年坐下后,直接递过去一份薄薄的、没有署名的文件袋,里面是老周整理的,关于当年城南项目利益分配的一些关键疑点分析,以及近期郑国权公司与楚啸天旗下企业那几笔异常交易的记录。

郑国权看着文件,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脸上的皱纹仿佛更深了。他沉默了很久,才沙哑地开口:“余律师,我知道你。你现在……自身难保。”

“郑总,我不是来寻求保护的。”余年语气平静,“我是觉得,有些旧账,或许到了该清算的时候。不公平的规则,不应该永远存在。”

他没有要求郑国权立刻站出来对抗楚啸天,只是留下了联系方式和一个承诺:“如果您觉得,是时候拿回本该属于您的东西,或者至少,不让某些人一直得意下去,可以找我。”

几乎在余年接触郑国权的同时,楚啸天就收到了风声。他对这些“旧怨”的监控,从未放松。

“郑国权?那个老废物?”楚啸天嗤笑一声,但眼神里没有丝毫大意,“看来我这位学弟,是找不到别的路,开始挖坟了。”

他立刻下达指令:

1. 安抚与敲打:派人立刻去接触郑国权,一方面“结清”之前的拖欠款项,并许诺一笔新的、利润可观的“合作意向”,进行利诱;另一方面,隐晦地提及郑国权儿子正在争取的一个政府项目,进行威逼。

2. 清理痕迹:命令手下对当年与郑国权相关的所有可能存在隐患的文件、记录,进行最后一次彻底的核查与清理,确保即使郑国权开口,也缺乏实质证据支撑。

3. 转移视线:加速推动其主导的“企业发展与权益保护基金会”的落地,并策划一场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论坛”,邀请各路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站台,将自己包装成产业领袖,用新的光环覆盖旧的阴影。

楚啸天的反应迅捷而精准。他深知,这些“旧怨”如同琉璃塔上的细微裂痕,看似不起眼,但若被对手抓住持续发力,也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崩塌。他必须用利益的水泥和威胁的钢筋,将这些裂痕牢牢封死。

郑国权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恐惧之中。楚啸天给出的甜头和解除了眼前的危机,但余年的出现,又勾起了他压抑多年的不甘与屈辱。他没有联系余年,也没有完全倒向楚啸天,选择了沉默。

安全屋内,众人等待着郑国权的回应,气氛有些焦灼。

“他怕了。”程日星有些失望。

“他不是怕,是在权衡。”余年摇摇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个人的怨恨和正义感,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支撑。我们不能指望他立刻成为英雄。”

他看向老周和苏晴:“郑国权这条路,我们播下了种子,但不能只等这一颗种子发芽。继续寻找其他的‘缝隙’,楚啸天打造的铁幕,绝不可能只有这一道裂痕。”

首次针对铁幕缝隙的试探,未能立刻取得突破。楚啸天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和控制力,暂时稳住了阵脚。然而,裂痕已然被看到,种子已然播下。琉璃塔依旧华丽耀眼,但其内部那细微的、不为人知的应力变化,或许正悄然酝酿着。余年团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多撬动支点的杠杆。这场围绕人心与利益的无声争夺,远比正面的对抗更加考验智慧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