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那篇名为《‘合作共赢’还是‘精准收割’?》的深度分析,如同投入专业圈层的一颗深水炸弹。尽管楚啸天阵营迅速进行了否认和反扑,但那些被精准勾勒出的“合伙人陷阱”操作模式,以及嵌入其中的“城南旧事”案例,依然在财经、法律界的私密论坛和小圈子里引发了持续的讨论和猜疑。楚啸天一直精心维护的“成功企业家”、“规则运用大师”的金身,被悄然凿开了一道细密的裂纹。
然而,楚啸天毕竟是楚啸天。他深知,在特定圈层的质疑,尚可用资源和话语权强行压制。他必须用一个更宏大、更光鲜的舞台,来覆盖这片阴霾,重新夺回舆论的绝对主导权。
由楚啸天背后势力大力推动的“东海市民营经济发展与法治保障高峰论坛”如期举行,场面盛大。政商学界名流云集,镁光灯闪烁,主流媒体全程报道。楚啸天作为论坛的重要发起人和主讲嘉宾之一,坐在主席台上,面带从容的微笑,仿佛之前的波澜从未发生。
他的演讲主题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法治轨道上凝聚发展合力》。通篇高屋建瓴,引经据典,大谈特谈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他甚至在演讲中,不点名地提到了“近期一些不负责任的指控和炒作,挫伤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了发展信心”,呼吁要“警惕以法治之名,行破坏之实的现象”。
台下,不少受邀前来的企业家频频点头,会场内掌声雷动。楚啸天成功地将他个人的法律危机,包装成了关乎整个东海商界信心的公共议题。
就在论坛进行到互动环节,气氛一片“祥和”之际,一个身影出现在了会场后排的入口处——是余年。
他没有请柬,是凭借苏晴通过某个独立媒体渠道弄到的记者证进入的。他穿着简单的衬衫,与周围西装革履的精英们格格不入,但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不少知情人惊疑不定的目光,连台上的楚啸天,眼神都微不可查地凝滞了一瞬。
主持人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不速之客”,在按照名单提问了几个安排好的“软问题”后,目光略带犹豫地扫过了余年所在的方向。
余年举起了手。
会场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台上那些重量级嘉宾和台下众多的镜头,都聚焦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
主持人骑虎难下,只得硬着头皮点了余年。
余年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没有看稿,目光平静地直视台上的楚啸天,声音通过音响清晰地传遍整个会场:
“楚啸天先生,您刚才提到‘在法治轨道上凝聚发展合力’,我非常赞同。那么,我想请教一个关于法治具体实践的问题。”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当资本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规则漏洞,系统性、有组织地侵占早期合作者的合法权益,完成原始积累后,再将这种模式包装成‘商业智慧’,这是否符合您所说的‘法治轨道’?”
“当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跨境资金通道进行疑似非法转移资产、甚至可能触及技术安全红线时,我们呼吁的‘稳定预期’,应该是稳定对这种行为的预期吗?”
“最后,当揭露这些问题的人和他的团队,因此遭受到全方位的打压、孤立和污名化时,我们所谓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又究竟是在保护谁的权益?”
三个问题,如同三把冰冷的手术刀,精准、犀利,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楚啸天演讲词华丽的表皮,直指其内里的腐朽与矛盾。他没有提具体人名,但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对楚啸天及其体系的灵魂拷问。
会场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空气仿佛凝固了。台上的嘉宾们表情各异,有的震惊,有的玩味,有的则面露不悦。台下的企业家们,则陷入了复杂的沉默。余年的问题,戳中了许多人心中或明或暗的担忧和疑虑。
楚啸天的脸色瞬间阴沉,但他控制得极好,只是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如同鹰隼般锁定着余年。他没有立刻回答,会场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僵持。
最终,主持人以“时间关系”为由,仓促地结束了互动环节。论坛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余年的当众亮剑,虽然未能当场扳倒楚啸天,但其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 舆论撕裂:主流媒体的报道依旧“和谐”,但网络上,余年提问的视频片段和文字记录被疯狂传播。“余年三问楚啸天”冲上热搜,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支持者赞其勇气,抨击者骂其捣乱,舆论场彻底撕裂。
· 阵营分化:与会企业家们私下议论纷纷。一些本就对楚啸天霸道作风不满的人,暗自叫好;一些依附于楚啸天体系的人,则感到忧心忡忡;更多中间派,则开始重新评估局势和站队风险。
· 官方关注:余年这种近乎“踢馆”的行为,以及其提出的尖锐问题,无疑也被与会的某些官方代表看在眼里。这迫使更高层面,不得不更严肃地审视楚啸天及其关联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东海营商环境争论背后的真相。
楚啸天试图用一场高峰论坛来巩固铁幕,重塑金身。而余年,却选择在这个对方精心搭建的最高舞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亮出了淬毒的刀刃。
这一剑,没有立刻杀死对手,却让那琉璃塔上的裂痕,在聚光灯下无所遁形,发出了清晰刺耳的迸裂声。铁幕之后,楚啸天的震怒可想而知,而他也必将发起更加凶猛和不择手段的反扑。真正的风暴,随着论坛的落幕,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