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荒村辣媳 > 第228章 市井清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贵妃散布的谣言,如同阴沟里滋生的瘴气,悄无声息地在宫廷与部分权贵圈层中弥漫,带着污秽的粘稠感,试图缠绕上赵小满那本就饱受争议的名字。“蛊惑君心”、“妖异之术”、“祸乱宫闱”……这些词汇如同淬毒的匕首,不直接见血,却旨在一点点瓦解她赖以立足的根基,甚至引发那至高权力宝座上可能的猜忌。

消息通过隐秘的渠道,如同冰冷的溪流,再次汇入太医署那间弥漫着药味与衰败气息的偏殿。孙巧儿听闻后,又惊又怒,却只能将担忧与泪水强咽回肚子里,更加小心翼翼地守护在昏迷的赵小满榻前,仿佛这样就能为她挡住那无形的刀剑。

而一直如同影子般守护在外的李青山,在从货铺小伙计小顺子那里得知这些愈演愈烈的污蔑之词后,那双惯常沉静如古井的眼眸中,第一次燃起了清晰可见的怒火。他不懂朝堂上那些弯弯绕绕的文辞攻讦,但他懂得山林里的生存法则——当污浊的泥沼试图吞噬你时,你必须找到清冽的活水来洗涤自身,或者,点亮足够耀眼的火焰,让黑暗无所遁形。

赵小满如今昏迷不醒,无法自辩。皇帝的态度暧昧难明,或许信她,或许也在权衡。前朝的支持者如程维景等,或许能在朝会上为她争辩,却难以将声音传入市井巷陌,难以抵消那针对女子清誉最恶毒的诋毁。

那么,这反击的阵地,便只能落在他的“山野货铺”了。这里,是他们在京城唯一能主动发声的据点,是连接着宫廷与市井、权贵与平民的独特节点。

李青山将小顺子唤到后堂,昏黄的油灯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侧脸。

“顺子,”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外面那些脏水,不能任由它泼。”

小顺子机灵,立刻点头:“东家,我知道!那些人太可恶了!咱们该怎么办?”

李青山目光沉凝:“从明日起,若有客人再议论赵女官,尤其是提及什么‘蛊惑’、‘妖术’之类的混账话,你不必与他们争辩,更不要动怒。”

小顺子一愣:“不争辩?那……”

“你只需,看似无意地,跟他们聊聊别的。”李青山打断他,眼神锐利,“就聊咱们铺子里的红薯粉条,为何如此爽滑劲道,是因为丰女村水土好,赵女官教大家育出的新品种红薯,产量高,品质佳。”

“就聊那凤纹锦布,上面的花样为何新颖,是因为赵女官鼓励村中织女创新,让她们有了傍身之技,能靠自己养活家人。”

“重点,要聊那‘丰女一号’粟种。”李青山语气加重,“要让所有人知道,此种种下,亩产可达三百斤!是寻常粟米的两倍!能让多少贫苦人家吃饱饭,能让边关将士多几分力气,能让朝廷的粮仓更充实几分!这是陛下都亲口承认、下旨推广的功绩!”

他顿了顿,看着小顺子,一字一句道:“你要让所有来铺子的人,提起‘赵小满’这三个字,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些莫须有的谣言,而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是能让织女赚钱的布匹,是能让天下人受益的良种!明白吗?”

小顺子眼睛一亮,用力点头:“东家,我明白了!就是不说虚的,只说实在的好处!让那些嚼舌根的人自己掂量,是那些空口白牙的污蔑重要,还是实实在在的粮食重要!”

“不错。”李青山颔首,“还有,若有那等通情达理、或是与司农寺、户部有些关联的客人,可以多聊几句。就说赵女官为了培育良种,心力交瘁,如今重伤昏迷,生死未卜,却还有人如此污蔑,实在令人心寒。话不必多,点到即止。”

“是,东家!”

策略既定,“山野货铺”这间小小的店面,在依旧沉默寡言的李青山和变得“健谈”起来的小顺子经营下,悄然转变了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售卖特产的地方,更成了一个引导舆论、宣扬功绩的前哨站。

当有客人拿着晶莹的红薯粉条,啧啧称奇时,小顺子便会一边打包,一边“随口”说道:“客官好眼力,这可是用赵女官指点种的良种红薯做的,一亩地能多收好几成呢,丰女村的乡亲们都念着她的好。”

当有夫人小姐对着凤纹锦布爱不释手时,小顺子便会“不经意”地透露:“这花样是赵女官鼓励村里张寡妇她们自己想出来的,如今靠着这手艺,她们在丰女村都能自立门户了。”

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绕到最近的谣言时,小顺子便会按照李青山的吩咐,皱起眉头,带着几分少年人的“耿直”与“不平”:“那些话小的也听了,真是……唉,赵女官人都昏迷着呢,还被人这么说道。小的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咱们铺子这粉条、这布,还有那能让亩产翻倍的‘丰女一号’,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咱们乡下人,就认这个实在!能让大家吃饱穿暖,不就是天大的好事吗?”

他从不直接反驳谣言,只是不断地、反复地,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功绩”,去冲刷、去覆盖那些虚无缥缈的污蔑。

前来采购的,有各府仆役,有酒楼采买,有普通市民,也有少数对此事关注的低阶官员或其家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市井交谈,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聚成一股与宫廷谣言截然相反的清流。

“听‘山野货铺’那小伙计说,那良种真能亩产三百斤?”

“可不是嘛,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陛下都下旨推广了,这还能有假?”

“要真是这样,那可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啊!比什么虚名都强!”

“就是!那些说人家蛊惑君心的,有本事也去种出亩产三百斤的粮食来?”

“我瞧着,就是有些人眼红,见不得别人好!”

“听说那赵女官为了这种子,都累得快不行了,还被人这么编排,真是……”

这股由市井升腾而起的、基于最朴素认知与利益判断的舆论,虽然微弱,却带着土地的坚实与民心的向背,开始隐隐对抗着那来自深宫的污浊瘴气。

李青山依旧每日沉默地打理货铺,收钱,送货,警惕着四周。但他能感觉到,铺子里谈论赵小满的语气,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好奇、惊疑,甚至带着些许恐惧,逐渐多了几分敬佩、同情与为其鸣不平的意味。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无法彻底扑灭贵妃点燃的毒火。但这至少是一股清流,一道微光,能在赵小满昏迷不醒、无法自辩之时,为她争取到一部分人心,让那恶意的谣言,不至于毫无阻碍地肆虐。

这无声的舆论之战,在京城喧闹的市井中,悄然进行着。而主导这一切的李青山,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猎人,利用着手中有限的资源和棋盘,为那个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构筑着一道看似薄弱、却至关重要的防线。这防线,根植于最朴素的民生需求,宣扬着最实在的功绩,试图在那片被权力与阴谋污染的土壤上,开辟出一小块属于赵小满和丰女村的清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