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营地的灯火大多熄灭,只有指挥部的煤油灯还亮着。陆小龙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岩坎送来的历史书籍,还有一张手绘的简陋地图。窗外传来哨兵规律的脚步声,远处山林间偶尔有不知名野兽的嚎叫。
他刚刚读完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中根据地建设的一章,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书中描述的“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战略思想,与他一直以来零散的军事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一直是在被动应对。”陆小龙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他回想起自己从军以来的历程:每一次行动几乎都是对敌人进攻的反应,或是为了复仇而发起的突袭。即使取得了不少战术胜利,但始终没有跳出被动应对的循环。
他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大地图前。这张地图标注着SNLA控制区、吴登势力范围、政府军驻地以及四大家族的影响区域。错综复杂的颜色线条,就像一盘混乱的棋局。
“如果我一直这样东奔西走,永远只能是一枚棋子。”陆小龙的目光变得锐利,“要想真正改变局面,必须有自己的棋盘。”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加速。他回到桌前,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郑重写下“未来规划”四个字。
第一部分:根据地建设
陆小龙根据历史经验和自身实际情况,开始详细规划。他回忆起书中提到的成功根据地的共同特点:有险可守、有田可耕、有民可依。
“黑水河谷。”他在地图上圈出一个区域。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谷土地肥沃,有几个村寨的百姓对SNLA抱有好感。更重要的是,它位于几大势力交界的缓冲地带,各方关注度相对较低。
他详细列出建设步骤:
秘密渗透,争取当地头人和民众支持
建立隐蔽的防御工事和撤离通道
开垦农田,实现部分粮食自给
建立简易军工厂,生产基本武器弹药
设置情报网,及时掌握各方动向
每一项后面,他都标注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方案。比如在“争取民众支持”项下,他写道:“不能空谈理想,要解决实际困难:提供食盐、药品,帮助修建水利,保护他们免受其他武装骚扰。”
第二部分:经济来源
陆小龙深知,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撑,任何宏伟计划都是空中楼阁。他列出了几个可能的财源:
保护合法商队通行,收取合理费用
开发山林资源(木材、药材)的有限度贸易
建立小型集市,促进控制区内物资交换
有计划地袭击敌对势力的运输队,缴获物资
他在第四条下面画了一条红线,标注:“必须严格限制目标,只针对军事物资,避免伤害平民商人。否则将失去民心,重蹈吴登覆辙。”
最让他犹豫的是是否涉足毒品贸易。金三角地区鸦片贸易利润巨大,许多武装力量靠此维持。但陆小龙想起父母因罂粟而死的惨状,内心极度抗拒。最终,他在这项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写下:“底线不可破。”
第三部分:军事建设
这是陆小龙最熟悉的领域,但他现在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战术层面。
他计划将部队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层:由绝对忠诚的“猎鹰”队员组成,负责特种作战和机密任务。
主力层: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部队,承担主要攻防任务。
民兵层:在控制区招募的当地青壮年,经过基础训练,平时务农,战时辅助。
他还详细规划了训练体系,包括不同兵种的专项训练、联合演习、战术创新研究等。特别注明要培养工兵和通信兵种,这是他们目前的短板。
第四部分:外交策略
陆小龙意识到,在金三角这个复杂的环境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列出了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
与SNLA主体的关系:保持名义上的隶属,争取更多自主权。
与其他反政府武装的关系:寻求合作可能,但保持警惕。
与当地部落的关系:尊重文化差异,争取支持。
甚至与某些政府军部队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是否可以达成临时默契?
他在这一部分的页边写了一行小字:“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必须守住底线。”
写完这些,窗外已经泛白。陆小龙毫无睡意,内心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和目标感。他不再是那个只为复仇而战的军官,而是一个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新秩序的领导者。
清晨,他召集了岩迈、扎图等核心成员。当大家看到陆小龙眼中闪烁的光芒时,都感到有些惊讶。
“兄弟们,”陆小龙的声音平静但充满力量,“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我们的未来。”
他没有直接展示自己的计划,而是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年后,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他们习惯了思考明天的行动、下个月的作战,却很少考虑那么遥远的未来。
岩迈首先开口:“我希望那时候我们还活着,而且活得比现在好。”
扎图挠头说:“我能继续研究爆破技术,有足够的炸药可用。”
其他人也陆续发言,大多是关于个人生存和提升的愿望。
陆小龙点点头,然后展开了自己绘制的地图和规划笔记。“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构想,从根据地建设到长远发展。
随着他的讲解,众人的眼神从疑惑变成惊讶,最后转为兴奋。
“营长,你是说我们要有自己的地盘了?”一个年轻军官激动地问。
“不是简单的占地盘,”陆小龙纠正道,“是建立一个能让兄弟们安心生活、训练,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的地方。”
岩迈沉思良久,开口道:“这个想法很大胆,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们缺乏资源,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正是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提前规划。”陆小龙指向地图上的黑水河谷,“我建议先从这里开始试点。”
会议持续了整个上午。大家就陆小龙的规划展开了热烈讨论,补充了许多细节,也提出了不少实际问题。这种共同规划未来的体验,让整个团队的氛围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不再只是一起战斗的同伴,而是有了共同事业的合伙人。
接下来的几天,陆小龙开始悄无声息地推进他的计划。他派出一支精干的小队前往黑水河谷进行详细勘察,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农业、建筑、贸易的信息。
一天晚上,陆小龙正在研究如何改善士兵的伙食标准时,岩迈带来了一个消息:“营长,司令部来命令了,要我们下周前往参加一个联席会议。”
陆小龙抬起头:“什么内容?”
“说是讨论下一步对吴登的作战计划。”
陆小龙沉思片刻。这正是一个机会,他可以在会议上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
联席会议当天,陆小龙带着精心准备的方案前往SNLA司令部。会场气氛凝重,各部队指挥官面色严肃。
波岩司令主持会议,直接切入主题:“情报显示,吴登正在积极备战,准备在雨季结束后发动大规模进攻。我们必须先发制人。”
各位指挥官纷纷发言,大多主张集中兵力,与吴登决战。轮到陆小龙时,他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案。
“我认为,与其寻求决战,不如采取‘巩固后方、骚扰消耗’的策略。”陆小龙走到地图前,“我建议主力部队采取守势,同时组织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敌后,破坏其后勤,暗杀其指挥官,煽动其内部矛盾。”
这个方案引起了一阵骚动。有老派指挥官质疑这是“怯战”,但也有一些年轻军官表示赞同。
陆小龙进一步阐述:“我们可以在黑水河谷地区建立一个前进基地,作为这些敌后行动的支撑点。这样既能威胁吴登的侧翼,又能避免主力过早决战的风险。”
波岩司令沉思良久,最后做出了决断:“陆营长的方案有可取之处。批准在黑水河谷建立前进基地的计划,由陆营长负责实施。其他部队按原计划备战,但暂不主动寻求决战。”
这个结果超出了陆小龙的预期。他不仅获得了实施自己计划的机会,还在高层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
返回营地后,陆小龙立即投入到黑水河谷基地的建设中。他亲自带队勘察地形,与当地头人谈判,组织士兵和自愿参加的百姓一起修建工事、开垦田地。
过程并不顺利。物资短缺、人员不足、自然条件恶劣,种种困难接踵而至。但每当遇到挫折,陆小龙就会翻开那本规划笔记,看着自己写下的愿景,重新燃起斗志。
一个月后,当前往司令部汇报进展时,陆小龙已经可以自豪地展示初步成果:基地基本设施建成,与当地民众关系融洽,小规模的自给自足实现,甚至还建立了一所简易学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波岩司令听后良久不语,最后轻轻拍了拍陆小龙的肩膀:“年轻人,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继续努力,但记住,这条路也许比直接战斗更加艰难。”
回程的路上,陆小龙回味着司令的话。是的,建设比破坏困难,创造比夺取复杂。但他确信,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道路。
当晚,他在规划笔记上添上了新的一页,标题是“教育与文化”。他意识到,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武力和经济,还需要思想文化的支撑。
“也许有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仅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和平,还能创造一个让每个孩子不必像我们这样拿起枪就能安心生活的世界。”
这个愿景如此宏大,以至于写下时他自己都感到有些惶恐。但那种清晰的 direction 和目标感,让他前所未有地确信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窗外,星光璀璨,仿佛在回应他内心的蓝图。陆小龙吹灭油灯,在黑暗中静静规划着光明的未来。复仇的火焰依然在他心中燃烧,但已被更大的理想所包容和升华。
真正的征途,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