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解说声接连抛出更颠覆认知的“榜单”
字幕随着人物画像滚动,每一个名字都让光屏前的古人们愈发震惊
“第四位,‘大智若愚’刘禅:蜀汉后主,饱读诗书,胸藏韬略,保境安民有术。
只因对手是白起(注:此处为网友调侃谬误,实为曹魏)
才致兵败;若换他人,未必会丢蜀汉。”
“第五位,‘大赵军神’赵括:赵国名将,熟读兵书,智略超群。
长平之战兵败,非其无能,只因遇上天神级对手白起;
若未逢白起,定能大破秦军,名留青史。”】
“刘禅?大智若愚?”
诸葛亮站在原地,捻须的手猛地顿住,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无奈
“先帝白帝城托孤,朕呕心沥血辅佐后主,他‘乐不思蜀’的话犹在耳边,怎就成了‘胸藏韬略’?”
“若他真有本事,蜀汉怎会亡于曹魏?”
刘邦也凑上前,看着刘禅的画像笑出声:“俺看这是‘大愚若智’才对!”
“丢了江山还能乐呵呵,这心性倒少见,可跟‘韬略’半毛钱关系没有!”
萧何也点头:“后世这评价,怕是把‘无能’说成了‘隐忍’,太牵强了。”
轮到赵括,嬴政忍不住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赵括?纸上谈兵罢了!”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此等惨败,竟能称‘军神’?”
“若他真是名将,怎会中白起诱敌之计,让赵国精锐尽失?”
李斯也附和:“白起乃大秦武安君,赵括与之对阵,输得彻头彻尾,何来‘非其无能’之说?这‘军神’的帽子,戴得太荒唐。”
曹操看着画面里的赵括,也摇头:“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
“赵括空有理论,无实战经验,败亡是必然。后世这般吹捧,怕是忘了四十万赵卒的性命!”
【“第六位,‘功盖大唐’李建成:初唐太祖,才兼文武,反隋首功归他所有。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夺位,还篡改历史,将其功劳据为己有
若李建成不死,大唐盛世或许更盛。”】
“一派胡言!”
李世民猛地拍案,龙椅都震得微微晃动,脸色铁青,眼神里满是怒火
“朕当年随父反隋,破长安、平薛举、灭刘武周,哪一件不是亲力亲为?”
“建成虽为兄长,却无反隋首功!玄武门之变,是他先欲加害于朕,朕才反击自保,何来‘杀兄夺位’‘篡改历史’之说?”
房玄龄连忙躬身劝道:“陛下息怒!后世网友不过是戏说,并非正史。”
“太子建成确有才干,但若说‘功盖大唐’,实乃不实之词,陛下开创贞观盛世,功绩有目共睹,岂容随意抹黑?”
长孙无忌也怒道:“臣当年亲历玄武门之事,太子与元吉欲伏杀陛下,陛下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世这般颠倒黑白,是对陛下的污蔑!”
殿内其他唐臣也纷纷附和,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第七位,‘千秋之功’冉闵: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君主,一纸《屠胡令》,斩灭胡虏,延续汉脉,拯救万民于水火,其旷世之功,当受万世敬仰。”
“第八位,‘大明九千岁’魏忠贤:大明宦官,智谋过人,制约东林党、平衡朝堂势力,为大明社稷殚精竭虑。
民间传言‘忠贤不灭,大明不亡’
若魏忠贤在,大明绝不会亡于李自成、满清之手。”】
冉闵的评价一出,嬴政沉默片刻,缓缓道:“五胡乱华,汉人遭难,冉闵《屠胡令》虽解一时之恨,却也太过残暴,杀胡无数,伤及无辜。”
“‘千秋之功’太过绝对,称其‘保汉’尚可,称‘千秋’则过。”
刘邦也点头:“杀胡能理解,可赶尽杀绝不是办法,治国还是得靠仁政,不是靠杀戮。”
而魏忠贤的评价,直接让朱元璋炸了锅。
他猛地站起身,指着光屏里的魏忠贤画像,气得声音都发颤:“阉宦误国!朕当年立国,就严禁宦官干政,定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律”
“魏忠贤专权跋扈,杀贤臣、刮民财,大明就是被他这类阉宦蛀空的!还‘忠贤不灭,大明不亡’?简直是放屁!”
朱标连忙扶住朱元璋,轻声劝道:“父皇,息怒!魏忠贤祸国殃民,史书早有定论,后世网友不过是调侃,当不得真。”
朱元璋仍怒不可遏:“朕最恨阉宦乱政,这等误国之人,竟被捧成‘救大明’的功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九位,‘无力回天’朱由检:大明最后一帝,理政有方,勤勉有为,才高志广。
大明之亡,非其之过,全因群臣无能、党争不断
他是亡国之君,却非亡国之君。”
“第十位,‘帝国修补匠’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堪比卧龙,创办北洋水师
鞠躬尽瘁,试图将满清王朝从危局中拉出,扶大厦之将倾,可惜生不逢时,无力回天。”】
“朱由检勤勉?”
朱元璋看着崇祯的画像,语气复杂,有惋惜也有不满,“他是勤勉,可刚愎自用,杀袁崇焕、信宦官、频繁换相,自毁长城!”
“大明亡于他手,虽有天灾人祸、群臣之过,可他身为君主,难辞其咎!怎就‘非亡国之君’了?”
提到李鸿章,嬴政皱眉问道:“北洋水师?扶满清?”
“朕观之前视频,满清后期丧权辱国,签了无数不平等条约,这李鸿章若真‘堪比卧龙’,怎会让国家落到这般境地?”
刘邦也摇头:“卧龙是救蜀汉,他这‘修补匠’,怕是越补越破,不然满清怎会亡?”
林远看着光屏里怒不可遏的古人们,连忙解释:“大家别激动!”
“这网庙十哲本来就是网友故意搞的‘反讽榜单’,把历史上有争议、甚至有明显过错的人”
“故意捧得很高,就是为了搞笑和引发讨论,不是真的要否定正史!”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脸色稍缓,却仍带着怒气:“虽为调侃,可也不该颠倒黑白,污蔑历史。”
“朕的功绩、建成的所作所为,史书自有公论,岂容随意篡改?”
朱元璋也冷哼一声:“魏忠贤、李鸿章之流,本就是误国之人,再怎么捧,也成不了功臣!”
嬴政最后开口,语气庄重:“历史当有是非曲直,功过不能混淆。”
后世调侃尚可,但需知:杨广亡隋、赵括丧师、魏忠贤乱政,这些都是史实,不可因争议而随意美化
否则,便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因他们而受难之人的亵渎。
光屏前的古人们纷纷颔首,虽仍对这“网庙十哲”感到荒唐,却也明白了这不过是后世的一种娱乐方式
只是,历史的真相,永远不该被调侃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