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屏上,辛弃疾的独白仍在继续,低沉的声音裹着战后的疲惫,却藏着未熄的火:

【“我们几个活下来的兄弟,在乱葬岗给战死的弟兄们拢了土,连块碑都立不起。

阿福蹲在坟前,声音发颤:‘二哥,这下……咱们连家都没了。’”

“我没说话,只是蹲下身,为最年轻的小兄弟理了理被血浸透的衣襟,他才十六岁,是跟着我从济南逃出来的。

我摸了摸他冰凉的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家没了,是因为国破了;若不把金人赶出去,天下的百姓,都不会有家。”】

“有国才有家……”

朱元璋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眼眶微微发红。

他想起自己当年家破人亡,爹娘兄长都饿死在元末的灾荒里,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安稳的国,才连容身的家都没有。

“这辛弃疾,是个懂根的人。” 马皇后轻轻拍着他的手背,也跟着点头。

刘邦也叹了口气:“俺当年反秦,也是想让兄弟们有个家。”

“可这辛弃疾更明白,没有国,家就是沙子堆的,风一吹就散了。这份见识,比俺当年强多了。”

【“我们收拾了残破的兵器,朝着泰安城走,那里有大宋的义军,是我们唯一的去处。

可乱世里,‘信任’二字比黄金还珍贵。泰安城的城门紧闭,城上弓箭手搭着箭,气氛剑拔弩张。

我让兄弟们留在城外,自己提着断剑,一步步朝城门走去。”】

“独自上前?这也太险了!”

樊哙猛地站起来,攥紧了拳头,“城上要是乱箭齐发,他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活不成!这辛弃疾,胆子也太大了!”

刘彻也皱眉:“明知有危险还孤身犯险,虽有勇气,却也太鲁莽了些。”

唯有那几位南宋臣子,神色平静却带着敬佩:“辛公从不是鲁莽之人,他敢独自上前,定是有把握。”

【“刚走了几步,‘咻’的一声,一支箭矢钉在我脚边的泥土里,箭羽还在颤。

城上传来熟悉的声音,是贾瑞,贾富帅,我当年的同窗,如今泰安城义军的副将。

‘辛弃疾!你爷爷是金朝的官,你带着残兵来此,安的什么心?’”】

“同窗?” 李世民眼神一动,“既是旧识,倒有几分转圜的余地。”

“可他爷爷是金朝官,这确实是硬伤,乱世之中,出身和立场,最是容易引人猜忌。”

房玄龄也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贾富帅若轻信,怕是会害了整座泰安城的义军。”

【“我盯着城上的人影,笑了笑,声音故意提得很高:‘贾瑞,你这箭太软了,连我的衣角都碰不到,泰安城的箭术,就这点能耐?

’这话一出,城上果然有了骚动,贾瑞的声音更怒:‘放肆!再往前走一步,休怪我乱箭射杀!’”】

“他这是故意激怒贾瑞?”

朱元璋眼睛一亮,“好计策!要是低声下气求着进城,反倒显得心虚;故意挑衅,”

“既能试探贾瑞的态度,还能让他记住自己,这辛弃疾,不仅能打,脑子还转得快!”

朱标也点头:“父皇说得对,越是紧张的时候,越要沉住气,辛公这招‘激将法’,用得妙!”

【“我没停步,继续往前走,直到第二支箭射来,钉在我前面一尺处。

我才停下,高声道:‘贾瑞,我知道你信不过我,可我有话要跟你说

金人派了五千禁军,三日后就到泰安城,你要是想让义军全军覆没,就继续放箭;要是想守住泰安城,就打开城门,听我把话说完!’”】

“五千禁军?”

嬴政猛地坐直,“他竟知道金人的军情!这才是他的底气!”

“乱世之中,情报比兵器还重要,贾瑞就算再猜忌,也不会拿五千义军的性命赌!”

李斯也躬身:“陛下英明,辛弃疾这是掐住了贾瑞的软肋,守住泰安城,才是义军的根本,其他的猜忌,都得往后放。”

城上沉默了许久,终于传来贾瑞的声音:“你若敢骗我,我定将你碎尸万段!开门,放他进来!”

城门“吱呀”一声打开,几个义军士兵举着刀围了上来,我回头看了看城外的兄弟,朝他们点了点头,这一步,我赌对了。

【“进了城,贾瑞盯着我臂上的伤,冷着脸问:‘你要兵还是要粮?泰安城也不富裕,最多给你八百人。

’我摇了摇头:‘我不要八百人,只要五百。’贾瑞愣住了:‘五百人?你想用五百人对抗五千禁军?’”】

“只要五百人?”

刘邦瞪大了眼睛,“这辛弃疾疯了?五百人打五千人,跟以卵击石有啥区别?”

樊哙也跟着嚷嚷:“俺当年带五百人,最多能打一千人,五千人就算是精锐,也得被包饺子!”

【我看着贾瑞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五百人够了。

我不用他们跟禁军硬拼,只要他们听我指挥,守住泰安城的西城门,那里是禁军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最薄弱的地方。

三日后,你就看结果。” 贾瑞盯着我看了半晌,终于点头:“好,我信你这一次。五百人,归你调遣。”

我转身要走,贾瑞突然叫住我:“辛弃疾,你要是输了,不仅你要死,你城外的兄弟,也别想活着离开。”

我回头笑了笑:“我不会输。贾瑞,咱们泰安城见

三日后,我会让你知道,我辛弃疾,不是来投靠你的,是来跟你一起,守住大宋的土地的。”

画面定格在辛弃疾走出议事厅的背影,夕阳透过窗棂,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虽带着伤,却挺拔如松。】

光屏前的古人们,再也没了之前的质疑,只剩下惊叹和敬佩。

“用五百人守西城门,还敢跟五千禁军叫板,这辛弃疾,不仅有勇,还有谋!”

李世民赞叹道,“他知道禁军的薄弱点,还不贪多要兵,只选最精锐的五百人,这份清醒,比不少老将都强!”

朱元璋也点头:“俺当年打陈友谅,也常以少胜多,靠的就是找对方的软肋。”

“辛弃疾这法子,跟俺的思路一样,打仗不是人多就赢,得用对法子!”

那几位南宋臣子红着眼眶,轻声道:“辛公当年就是这样,哪怕只剩一口气,也从不放弃。”

“他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宋’这两个字,为了天下的百姓能有家。”

林远看着满是赞叹的古人们,补充道:“三日后,辛弃疾真的用五百人守住了西城门,还趁机偷袭了金军的粮草营,让五千禁军不战自乱。”

“泰安城守住了,他也终于在义军里站稳了脚跟。只是,他这颠沛流离的抗金路,才刚刚开始。”

嬴政缓缓道:“有勇有谋,还心怀家国,这般人物,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英雄。”

“大宋能有他,是幸;可他生在乱世,壮志难酬,又是不幸。”

其他古人们纷纷颔首,他们都懂,乱世里的英雄,往往要比太平盛世的贤臣,承受更多的苦难,也更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