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274章 总督的目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到这个消息,陈廷敬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暗自琢磨着哈占的来意。

陈廷敬心想,哈占身为一省总督,身份显赫,此番前来拜访,恐怕不仅仅是出于礼貌。

而且哈占与安亲王交往密切,又是安亲王的包衣奴才!

想到这里,陈廷敬决定还是先见见哈占再说。

陈廷敬听到消息后,蹭地一下站起身来,脸上露出惊讶之色:“哦?没想到我还没去见他,他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

随后,他迅速转头看向父亲,语气坚定地说道:“父亲,这位哈占大人可是现任山西、陕西两地的总督,让我们一起出去迎接他吧……”

陈廷敬的父亲微微点头,表示同意,然后两人一同走到门外。

见到哈占后,陈廷敬立刻抱拳行礼,并热情地迎上前去:“哎呀呀,不知道总督大人亲临寒舍,实在抱歉,没能远迎!请原谅我的失礼之处!”

哈占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唉,陈大人太客气了。得知您已经回到家乡,我怎么能不来亲自拜访呢?”

陈廷敬微笑着点了点头:“好的,非常感谢总督大人的到来。今天您大驾光临,不妨请进府内详谈一番。”

哈占欣然应允:“那我就不客气了!”

陈廷敬伸手示意:“总督大人,请这边走。对了,这位是我的父亲!”

哈占连忙拱手作揖:“哎呀,原来这就是令尊大人,能够得到您的亲自迎接,真是让哈占感到无比荣幸啊。”

哈占说完,便快步走到陈廷敬的父亲面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满脸愧疚地说道:“哎呀呀,您老人家亲自出来迎接,真是让在下倍感惶恐啊……”

陈廷敬的父亲连忙回应道:“总督大人言重了,您不远千里来到阳城,我又怎能不出来迎接呢?”

说着,两人寒暄起来。

哈占恭敬地弯下腰,向着陈廷敬的父亲深深鞠躬,言辞恳切地说:“老爷子,您真是太客气了……”

紧接着,他猛地一挥手,高声喊道:“都给我抬进来……”

只见哈占身后的十几个仆人,小心翼翼地抬着一箱箱、一袋袋的礼物,鱼贯而入,走进了陈廷敬的府邸。

看到眼前的情景,陈廷敬不禁皱起眉头,疑惑地问:“总督大人,这……”

哈占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摆摆手说道:“陈大人,这些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礼物,还望笑纳啊!”

陈廷敬也报以微笑,回应道:“哦……那就多谢总督大人了。”

随后,三人一同走进了书房。

经过一番礼貌的交谈后,陈廷敬的父亲意识到总督此次前来主要是想见陈廷敬,便寻了个由头,悄悄退了出去。

哈占看着陈廷敬,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和感慨:“陈大人,虽说您是山西人,可您怕是有几年没有回来过了吧!”

陈廷敬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不瞒总督大人,下官已经有五年没有回过山西。自当年中了进士之后,也只回来过三次。”他的声音中带着淡淡的思乡之情。

哈占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这朝廷中事情众多,您又是皇上的老师,自然不能常常请假回家探亲。”

他理解地说道,仿佛能体会到陈廷敬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与责任之间的矛盾。

陈廷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如今皇上已然掌控大权,朝廷中没有了什么要紧的事,下官思念父亲,便请了假,得到皇上的批准,这才回到老家。”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喜悦,仿佛终于能够放下繁忙的政务,回归家庭的温暖怀抱。

哈占呵呵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敢问陈大人,这次回来要在家中居住多少天呐?”他似乎对陈廷敬的归期充满了期待。

陈廷敬伸出一根手指,比划了一个“三”字,微笑着回答道:“总督大人,三十天,皇上就给批了三十天的假。”他的语气中透露出满足和感激,对于这难得的假期,他格外珍惜。

“呦,皇上真是敞亮啊,竟然能批给您三十天假!”哈占极其惊讶,这朝中的重臣,哪里有探亲给这么长时间的假的。

陈廷敬微微颔首,双手向天空一拱,声音洪亮地说道:“皇上隆恩啊!”

他稍稍停顿一下后,紧接着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地看向面前的总督大人,语气严肃地问道:“总督大人,您来这山西陕西就任已经有半年时间了,不知您对管理这片穷乡僻壤的两个穷省有何感受呢?”

陈廷敬特意加重了“穷省份”中的“穷”字。

事实上,自从明朝末年以来,由于朝廷的苛捐杂税、连续多年的旱灾、瘟疫和蝗灾等原因,山西陕西地区变得越来越贫穷,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

特别是陕西,更是成为了各种灾难的重灾区。

此外,闯王李自成的起义也使得陕西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清朝入关后,派遣大量军队驻守山西陕西,镇压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清起义。

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清朝派来的总督以及许多官吏却利用山西陕西远离京城的优势,频繁对百姓加收赋税,肆意搜刮民脂民膏。

他们将贪污所得用于贿赂上级官员,以谋求调往江浙一带富庶之地任职的机会。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当地百姓的利益,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哈占摇摇头,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叹道:“唉,这两省真是不同寻常啊!旱灾连连,黄河又时常决堤,实在是多灾多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