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400章 高士奇妙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士奇见状,紧接着回应道:“魏大人啊,眼下吴三桂的势力日益壮大,而当今朝廷虽看似风平浪静,但倘若贸然主动挑起战端,恐怕未必能够成为吴三桂的敌手,甚至可能引发更多汉人的响应与支持。”

“所言极是!此乃真知灼见也!”对于这一观点,但凡身处朝堂之上的诸位大臣皆心知肚明。

吴三桂曾为朝廷建立赫赫战功,倘若朝廷有意针对吴三桂采取行动,那必然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毕竟,任何轻率之举都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与不安。

因此,在对待吴三桂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时,必须谨慎行事,谋定而后动。

那么首先那些曾经为朝廷建立过功勋的汉族大臣们,肯定都会觉得朝廷此举乃是杀鸡儆猴之举啊。

倘若吴三桂真的与他们勾结起来一同谋反,想必这些人必定会群起而响应之。

此时,高士奇接着讲道:“朝廷倒也无需太过焦急,毕竟这吴三桂已然年逾半百,已过知天命之年矣。只需能够稳住吴三桂,依在下之见呢,不出十年时光,吴三桂必将士气大挫、锐气尽失,到那时再去将其剿灭亦为时未晚。”

对于高士奇所言这番话,魏裔介倒是颇为认同。

要知道,无论是何人,皆不愿见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之景象,人人皆期盼着世间安宁、四海升平。

于是乎,魏裔介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之意,并言道:“若是吴三桂不幸寿终正寝,那么其子嗣吴应熊继承爵位之后,便可成为我朝皇室之驸马。如此一来,岂不是美事一桩?”

然而,高士奇却是微微一笑,轻声回应道:“魏大人您仅仅只是提及了其中一个方面罢了!”

听闻此言,魏裔介不禁心生好奇,连忙追问:“哦?不知阁下还有何高见?还望详细道来,让老夫也开开眼界。”

高士奇缓缓地站起身来,眼神坚定而又充满自信地说道:“诸位大人啊!这吴应熊可绝非等闲之辈呐!此人看似胆小怯懦,但实则内心刚毅无比;且其品性端正、为人正直,实乃不可多得之君子也!更有传闻说,此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对那孔孟之道更是深谙于心啊!”

此时,一旁的魏裔介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之意。

这位在朝中任职已有二十余载的老臣,也曾数次与吴应熊打过交道。

他深知吴应熊其人正如高士奇所言那般出众非凡。

想当年,顺治十年之际,太皇太后亲自下旨,将和硕恪纯长公主赐予吴应熊为妻。

自此以后,吴应熊便摇身一变,成为了尊贵无比的驸马爷。

要知道,这位和硕恪纯长公主可不是一般人呐!

她乃是赫赫有名的皇太极之女,论辈分,那可是当今圣上康熙皇帝的亲姑姑呢!

如此一来,按照常理推断,康熙皇帝理应尊称吴应熊一声“姑父”才对啊!

话说回来,这吴应熊在京城之中可谓是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毕竟,朝廷每年给予他的赏赐以及俸禄,皆是最为丰厚、最为优厚的待遇。

然而,众人皆知,这一切不过是表象罢了。

实际上,吴应熊留在京城,无非就是充当吴三桂留予大清王朝的一枚重要棋子——人质而已。

唯有如此这般,朝廷方能安心地任由吴三桂在遥远的云南地区担任藩王之位呀!

高士奇嘴角微微上扬,发出一声轻笑:“依高某人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啊,这吴应熊可是将近有二十个年头未曾返回过云南老家咯,也没机会与他那位身为平西王的老爹吴三桂见上一面呢。”

魏裔介听后略作思索,接着回应道:“细细算来,从顺治十年开始计算,时至今日恰好整整过去了二十年呐。”

“倘若此时此刻圣上开恩准许吴应熊回到云南去探望亲人,那么吴三桂必然会对圣上感激涕零、忠心耿耿,最起码也能让他明白朝廷依旧对他寄予厚望并且深信不疑。”高士奇侃侃而谈地分析着局势。

然而,魏裔介却满脸惊愕之色,直直地望着高士奇,失声叫道:“让吴应熊回归云南?那不就等于是纵虎归山吗?要是他吴三桂胆敢起兵反叛,岂不就是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啦?”

高士奇对此倒是显得胸有成竹,轻点下头表示认同:“依在下之见,吴应熊绝对没有任何理由不会再度归来,不知魏大人意下如何呀?”

魏裔介眉头紧蹙,沉思片刻之后还是缓缓地摇了摇头,表示难以苟同。

见魏裔介不明白他的意思,高士奇并未气馁,反而进一步阐述道:“吴应熊实在找不出任何一个不回来的缘由啊!”

听到这话,魏裔介顿时来了兴致,目光如炬般紧紧锁定住高士奇,追问道:“哦?愿闻其详,请快快讲来给我听听吧。”

这高士奇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缓声道:“其一嘛,那吴三桂若是有心反叛,以其现今之实力,与我大清相较,实乃相差甚远呐!倘若他未能拉拢其他势力与之联手,谅他也绝无胆量起兵造反。”

闻得此言,魏裔介颔首表示认同:“嗯,诚如所言,仅凭吴三桂一家之力,确非朝廷敌手。”

高士奇见状,接着说道:“再者,朝廷待吴三桂可谓不薄啊!无论是加官进爵,还是赏赐财物,皆不曾亏待于他。如此厚恩之下,吴三桂着实难以找到反叛的借口。”

然而,此时的魏裔介仅是微微颔首示意,并未多言。

于是乎,高士奇又紧接着言道:“其三呢,想那吴三桂先是背弃大明王朝,继而叛离李自成。倘若此番再度背叛大清朝廷,岂不是要背上那‘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此等恶名,恐怕任谁都不愿背负吧?”

话至此处,高士奇不禁提高了声调,神情愈发自信起来。

魏裔介摇摇头:“就这些,不足以让吴应熊返回京城吧?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