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434章 乌头宰相一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康熙皇帝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急忙追问道:“那可有找太医诊治过?”

魏裔介点了点头,感激地说道:“多谢皇上关心,臣已经看过太医了。”

陈廷敬等一众大臣们也纷纷走上前来,关切地看着魏裔介,眼中流露出担忧之色。

魏裔介接着说道:“太医说我的骨头受了伤,需要至少卧床两年,如果修养得不好,恐怕我的后半生就只能这样了……”

听到这里,康熙皇帝不禁惊讶地问道:“竟然如此严重?”

魏裔介面色苍白地坐在轮椅上,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对康熙皇帝说道:“皇上,臣这病恐怕无法治愈了,

日后怕是不能为朝廷效力了。臣今日前来,特意请求辞官归隐。”

魏裔介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人皆骇然。

康熙皇帝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朕明白魏爱卿的难处,但朝廷如今正处于用人之际,

朕希望魏爱卿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不过,如果魏爱卿坚持要辞官,朕也不会强求。”

魏裔介面露难色,他摇了摇头说:“皇上,臣的身体状况实在难以支撑,

且秋天已经到了,臣的老家比京城暖和些,臣想回到家中养病,若有意外,也好落叶归根啊!”

说到最后,魏裔介不禁泪流满面。

一旁的陈廷敬、熊赐履和张英等人听了,也纷纷落泪。

而康亲王则露出惊讶之色,似乎没想到魏裔介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康熙皇帝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魏裔介的心情。

他说:“既然如此,朕也不强人所难。魏爱卿为国操劳多年,朕准了。待伤势养好之后,便可安心归隐。”

“谢皇上恩准!臣若有来生,再来为朝廷效力!”

魏裔介声音颤抖地说道,身体也因激动而微微颤动。

康熙皇帝缓缓蹲下身子,紧紧握住魏裔介的双手,眼中满是泪水:“传旨,赏魏裔介白银千两以供养老!”

魏裔介在四名太监的搀扶下缓缓离去,他回过头来,深情地望了一眼那座宏伟壮丽的宫殿,心中充满了感慨和不舍。

他深知,此次一别,或许将永远无法再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

却说魏裔介回到家中,立刻吩咐下人收拾家当,并将其装载到马车上。

下午时分,魏裔介静静地躺在一辆马车上,神情略显疲惫。

后面紧跟着三辆马车,其中两辆载着他的妻儿,另一辆则装着少量行李。

他们悄然无息地驶出北京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甚至连随行人员也仅有寥寥数人。

然而,就在魏裔介等人刚刚出城之际,却惊讶地发现城外竟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魏大人,这……前面都是人……”下人禀报魏裔介。

魏裔介闻言,心中一惊,他原本以为只是一些好友前来相送,没想到竟然有如此多的人。

他缓缓地掀开了轿帘子,目光向前望去,只见前方道路两旁站立着数百名官员,其中包括陈廷敬、熊赐履、张英等人。

他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神情肃穆,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时刻。

魏裔介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来给他送行的。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诸位,多谢你们前来送行……”

陈廷敬走上前一步,轻声说道:“魏大人,这些都是与您共事多年的同僚,听闻您要离京,特意赶来为您送行。”

魏裔介微微点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他吩咐道:“扶我下去。”

这下人小心翼翼地将他从轿子中抬出来,然后拿出一把躺椅,将他轻轻地放在椅子上。

魏裔介靠在躺椅上,感受着微风拂面,心中感慨万千。

他望着眼前的众人,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他哽咽着说道:“诸位,感谢你们为我送行……”

对面站着的数百人,听到魏裔介的话,纷纷向他拱手行礼,齐声说道:“魏大人一路平安。”

他们的声音庄重而坚定,表达了对魏裔介深深的敬意和祝福。

此刻,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涌上前,他们手中拿着笔墨纸砚,准备为魏裔介作诗留念。

这些文人墨客们才华横溢,他们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魏裔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仆人们将这些文人墨客所作的诗一一记录下来,以便带回家中珍藏。

回到家中后,魏裔介将这些诗作整理成一个合集,并亲自为之命名为《青门集》。

这个名字寓意着他即将离开京城,踏上新的征程,但他的心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魏裔介就此告别朝堂,回归故里,再未踏足京城。

他一生清正廉洁,正直无私,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在仕途巅峰之际,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急流勇退,在尚未衰老时便辞去官职。

晚年的他专注于着书立说,以文墨自娱,留下了众多着作,包括《希贤录》、《昆林论抄》、《古文欣赏集》、《阴符经注解》、《樗林偶笔》等上千卷作品,总称为《兼济堂文集》。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元旦,魏裔介亲手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乌头宰相归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发书生庆青春七十一载宁忘战战惊惊”。

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魏裔介的怀念。

同年四月,魏裔介因患上牙疾,在家中病逝,享年71岁。

康熙皇帝得知后,派遣使者携带白银千两前往吊唁,并赐予谥号“文毅”。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季,康熙帝玄烨在巡视陕西返回途中,曾驻留柏乡阁老府。

此时,魏裔介已经离世十七年,但康熙帝依然怀念这位旧日的臣子。

这段故事展示了康熙帝对魏裔介的敬重和怀念之情,也体现了魏裔介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清雍正年间,魏裔介获准入贤良祠,这无疑是对他一生忠诚奉献的最高褒奖。

而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祭祀,彰显了对这位名臣的敬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