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467章 好一个一箭三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士奇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位大人,你们皆以为那朱国治胆小怕事,

一旦前往云南任职定会攀附吴三桂,但这种想法实乃大错特错啊!

朱国治此人虽然胆小怕事,决然不会依附于吴三桂,

反倒会与其产生罅隙,最终发展到势同水火、针锋相对的地步。”

索额图听得一头雾水,满脸疑惑地站起身子说道:“还望高大人能给我等详细解说一番,也好让我们明白其中缘由。同时恳请皇上也为微臣们答疑解惑。”

康熙见状,微微冲着高士奇点了点头,表示应允其继续说下去。

高士奇心领神会,拱手说道:“启奏陛下及各位大人,臣高士奇的故乡就在绍兴,隶属于杭州府管辖。

正因如此,对于朱大人这位江苏巡抚的种种过往事迹,臣可谓是耳熟能详、历历在目呐!”

紧接着,高士奇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原来,这朱国治其人在江浙地区可是声名狼藉,出了名的贪赃枉法之徒。

当地百姓给他取了个颇为贴切的绰号——“朱白地”。

但凡他所到之处,哪怕是一条臭气熏天的河沟子,都要被他搜刮得连底层的淤泥都不剩,非得刮出一层厚厚的油脂来不可!

正因如此,他所管辖的江苏地区简直遭受了一场浩劫。

朱国治贪婪成性,将这片土地搜刮得民不聊生,可谓是刮地三尺!

无数无辜的江苏百姓都成为了他敛财的牺牲品,那些原本德高望重的士绅大族们更是对其恨之入骨。

从顺治十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康熙元年期间,朱国治亲自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案件,其中最为臭名昭着的当属“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

在这些案件当中,朱国治毫不留情地下令斩首了数千名儒生士子,致使一万多名普通老百姓也惨遭杀害。

就连金圣叹、吴通这样赫赫有名的江南名士都未能幸免。

不仅如此,朱国治还丧心病狂地下令查抄了众多名门望族的家产,从中获取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积累起了巨额财富。

经历过这场腥风血雨之后,即便是在丁忧期满后,朱国治也深知自己已在江南地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再也没有胆量重新踏上这片曾经让他肆意妄为的土地。

而江南人民对于朱国治的痛恨早已深入骨髓,他们恨不得将朱国治千刀万剐,

扒了他的皮以泄心头之愤,喝干他的鲜血来祭奠逝去的冤魂,甚至吃掉他的心肝方能解恨。

不过话说回来,朱国治所炮制的这三大案,从当时清朝的局势来看,却又恰好满足了朝廷稳定大局的需求。

那时的大清王朝正值时局动荡之际,而江南一带向来是人杰地灵且经济繁荣之地,但同时也是各种反清势力暗中活跃之所。

为了牢牢掌控住江南这个战略要地,权臣鳌拜和索尼选择支持朱国治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对江南进行打压。

也正因如此,朱国治彻底与江南人士,特别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儒生士子们结下了血海深仇。

说完这些之后,只见陈廷敬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紧接着开口问道:“那朱国治十年前所做之事,究竟与吴三桂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呢?”

一旁的高士奇轻捋胡须,略微沉思片刻后,方才缓缓地继续讲述起来。

原来,这吴三桂作为当时汉人之中地位最为显赫、权力最大的官员,

其心腹之臣以及麾下的文武百官当中,有许多都来自于江南一带,

特别是那些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江南士子们。

他们对于朱国治可谓是恨之入骨,这其中缘由倒也不难理解。

毕竟,朱国治曾经对汉人儒生毫不留情地下手,手段极其残忍,

这自然使得他成为了吴三桂手下众人眼中不共戴天的仇敌。

再看朱国治这边,就算他有心去攀附吴三桂,

妄图投靠到吴三桂门下寻求庇护,恐怕也是徒劳无功之举。

只因吴三桂绝无可能仅仅因为一个朱国治,而去开罪自己那成千上万的部众。

更何况,虽说吴三桂也曾诛杀过为数众多的汉人,就连南明的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都未能幸免。

但他却向来不会对儒生士子下手。

相反,吴三桂对于这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士子,一直以来都是怀着相当尊崇和敬重之情。

尤其是吴三桂此人,对于各类人才更是视若珍宝,敬重有加。

且说那云南之地,有众多的秀才与举人。

当他们怀着敬畏之心前往拜谒吴三桂之时,吴三桂竟展现出超

乎常人想象的热情。

他不仅毫不摆架子地亲自出门相迎,更是对这些文人雅士慷慨解囊,赏赐下大量的金银财宝。

待众人辞别之际,吴三桂依然礼数周到,亲自将他们送出平西王府,以表敬重之意。

在笼络汉人儒生士子这件事上,吴三桂可谓是不计成本。

他既不吝惜钱财,也不在意自己的颜面,只为能赢得这些读书人的好感。

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向途经云南、贵州两地的各路人才赠送珍贵的金银珠宝以及精美的书画作品。

久而久之,吴三桂在汉人儒生心目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

许多儒生因受其恩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他麾下,成为所谓“西选”的官员,并被派遣至全国各地为官理政。

由于“西选”官员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人人皆对朱国治心怀怨恨。

如此一来,吴三桂怎会仅仅因为一个朱国治而轻易得罪这么多支持他的人呢?

正当此时,高士奇滔滔不绝地讲述到此,只见一旁的明珠不禁拱手赞叹道:“妙啊!妙啊!皇上此计,真乃一箭双雕之策,着实奇妙无比!”

康熙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目光缓缓落在那一脸谄媚、阿谀奉承的明珠身上,心中不禁暗自窃喜。

此时,一旁的高士奇赶忙摆了摆手,急切地说道:“何止一箭双雕啊!依臣之见,此乃一箭三雕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