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572章 召王入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众大臣听后,感激涕零,连连叩谢道:“陛下竟能如此体谅我等苦衷,实乃我等再生父母,此恩此情,没齿难忘啊!”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给整个京城带来一丝暖意。

然而,朝堂之上却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气氛。

诸位军将们纷纷呈上奏折,皆以身患重病无法继续担任职务为由,恳请辞去现职。

宋太祖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地逐一阅览这些奏折,然后微微点头,表示同意他们的请求。

不仅如此,他还慷慨地赐予每位辞官的将领丰厚的退休金和赏赐,以表彰他们过往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时间来到开宝二年(公元 969 年)的金秋十月,宋太祖再次施展其高明的政治手段——“杯酒释兵权”。

这一次,他不仅将那些掌握着重兵的将军们手中的军权剥夺,就连地方官吏中的武官也未能幸免。

这些曾经威风凛凛、手握重兵的人物,如今被委以有名无实的虚职,而真正的军事指挥权则转交到了文官手中。

通过这样的举措,宋太祖成功地将军权和财政大权统统收拢至中央政府,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时,宫廷之中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议事。

大臣陈廷敬一番话语如醍醐灌顶,令康熙皇帝顿时豁然开朗。

只见康熙面带微笑,目光扫视着在座的群臣,缓声道:“倘若朕效仿宋太祖,诏令那三位藩王入京,同样举办一场‘杯酒释兵权’之宴,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很快便安静下来,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个人身上——高士奇。

只见高士奇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向前迈出一步,恭敬地施礼后说道:“启禀皇上,万万不可啊!”

康熙见状,饶有兴致地追问:“哦?高爱卿,为何不可?快快说来让朕听听。”

高士奇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接着道:

“回皇上,想当年宋太祖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杯酒释兵权’之计,乃是因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当时均在早朝之后留在宫中,近在咫尺,便于控制局势。

然而现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那三位藩王分别镇守于数千里之外的要冲之地,势力根深蒂固。

若贸然下诏召唤他们入京,恐怕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猜忌,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后果不堪设想啊!”

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地说道:“是啊,确实是太远了……路途如此遥远,要想让他们进京,恐怕并非易事啊。”

这时,站在一旁的高士奇接着话头道:

“陛下所言极是。现今那靖南王耿精忠正值壮年,精力充沛;然而那平南王尚可喜已然年逾古稀,七十多岁高龄的他,远在广东,距离京城何止千里之遥啊!

即便接到圣旨要求其入京,以他这般年纪和身体状况,又怎会愿意长途跋涉而来呢?

至于吴三桂嘛,虽说他已年满六十,但微臣认为,此人老谋深算、心怀叵测,定然也是断断不会轻易奉召入京的!”

闻得此言,明珠不禁呵呵一笑,插话反驳道:“高大人这可真是危言耸听啦!只要皇上降下诏书,明令他们入京,难道他们还胆敢抗旨不遵不成?”

面对明珠的质问,高士奇毫不示弱,当即反问回去:“那敢问明大人,您何以如此笃定他们就一定会乖乖听命前来呢?”

只见明珠一脸自信地回答道:“既然此乃皇上的旨意,身为臣子者,哪一个有胆量敢于违抗圣命呢?”

高士奇听罢,摇了摇头,继续分析道:

“倘若他们真的不肯入京,反倒派遣在京城中的子侄前来觐见圣上,如此一来,于情于理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他们也算有所交代,不至于公然忤逆圣上。但如此一来,朝廷这边可就丢了脸面,不过尽管如此,咱们也不能因此而失了礼数呀!”

高士奇这番话说完,一直沉默不语的陈廷敬终于开口表态了,他轻点下头,附和着说道:“高大人所言甚是,依下官看来,或许这几位藩王皆有可能不会亲自入京。”

众人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商议着这个棘手的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转眼已从中午时分来到了日落西山,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眼看着天色渐暗,众人的争论声却依旧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坐在高位之上的康熙皇帝终于忍不住一拍面前的龙案,大声说道:

“诸位爱卿如此这般争吵不休,终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以朕之见,倘若那三藩能够应诏前来京城,那么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自当迎刃而解;可若是他们不肯亲自前来,只是派遣其在京城的子侄作为代表,届时朕大可以赏赐一些好处给他们,先稳住局势再说。”

既然皇帝已经发话拍板决定,此事便就此定下。

紧接着,朝廷迅速拟好旨意,并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三藩所在地。

次日清晨,一封来自平南王的奏折送到了康熙手中。

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展开奏折仔细阅读起来。

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平南王尚可喜再次恳请皇上准许他辞官归乡、安享晚年之事。

然而,此时此刻正值关键时期,康熙一心想要将三位藩王同时召回京城,又怎会轻易答应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呢?

一旦应允,恐怕不仅会前功尽弃,还极有可能打草惊蛇,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变故。

想到此处,康熙提起朱笔,在奏折上郑重地批复道:“平南王镇守广东多年,功勋卓着,实乃国家之栋梁。如今广东之地仍需仰仗平南王之威名与才能方可安定繁荣,故而特命尚可喜继续留任,坚守广东,并准予其家族世袭平南王之爵位,永世守护这片土地。”

过了这个热闹非凡、充满喜庆氛围的新年之后,时光荏苒,但康熙皇帝依旧保持着他往日的习惯——每日都会召见王辅臣,并饶有兴致地与他一同深入探讨云南和贵州两地那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而这一切,全都被一直密切关注着朝堂局势变化的明珠和索额图看在了眼里。

他们心中焦急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