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777章 吴三桂北迁账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得不说,这份精心制定的迁移计划正是出自刘玄初之手,而且做得极为详尽周全。

无论是具体的行动时间节点、参与搬迁的人员构成、各批次的人数规模,还是最终的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选择运用、行程途中消耗的粮草数量,甚至包括可能出现的物资损耗情况等等,都一一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等到刘玄初念完最后一个字,他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即将手中这本沉甸甸的账册递到了折尔肯面前,并恭恭敬敬地说道:“钦差大人,请您过目审查一下吧……”

折尔肯赶忙伸手接过来,当他快速翻阅着账册中的各项条目时,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惊讶之色,心中暗自感叹道:“这账册做得也未免太过细致入微了!”

一、搬迁概况

总人数:17.5万余人,包括:

士兵:5.4万人(首批北迁);

民众:12.1万人(分三批北迁)。

时间节点:

士兵于11月底启程,民众分批随后;

预计全程耗时3-4个月(冬季至次年春初)。

路线规划:

云南→长江→换车→直隶→辽东(今辽宁);

陆路为主,长江以北利用运河及官道分段运输。

二、粮食与副食供应。

(一)每日消耗标准

士兵:每人每日2斤米(约1.2公斤)+ 0.5斤腌肉\/豆类;

民众:1.5斤米(含妇孺)+ 0.3斤杂粮;

牛马:每头每日草料20斤(干草)+ 豆料3斤

(三)运输损耗与补充

陆路运输损耗率:每500公里损耗40%(按沈括《梦溪笔谈》计算);

分段补给策略:

长江沿线设中转仓,存储总粮草的50%;

每400里设补给站,预存10日用量。

三、运输工具与调度

(一)车辆配置

牛车:每辆载重1200斤,需9000辆(士兵首批)+ 2.7万辆(民众三批);

换车安排:过长江后,旧车返云南载行李,新车接力北运。

(二)行进管理

日行速度:士兵40里\/日,民众30里\/日(冬季降雪减缓);

夜间扎营:每营设临时畜栏、粮仓及岗哨。

(三)特殊路段应对

山地丘陵:辽东半岛地形复杂,雇佣当地向导,分小队绕行;

河道冰封:提前备凿冰工具,必要时改用雪橇

四、医疗保障

人员配置:

每千人中设1名军医、2名医卒(仿汉制);

随行携带《治百病方》药散及外伤膏药。

疾病防控:

冬季多发伤寒,每日熬制姜汤分发;

冻疮用油脂涂抹,腹泻者隔离治疗。

药材储备:丹砂、艾草、大黄等常用药,按人均1斤配给

五、防寒与装备

衣物标准:

士兵:棉袄(填充麻絮)+ 皮帽 + 毡靴;

民众:缊袍(乱麻填充)+ 布鞋。

燃料供应:

每营配木炭200斤\/日,夜间燃火取暖;

辽东营地建火墙,仿秦代御寒技术。

六、应急措施

粮草短缺预案:

沿途征购民间余粮(按市价1.2倍补偿);

狩猎补充肉食(辽东多鹿、野猪)。

突发事件:

暴风雪:暂停行军,加固帐篷,启用应急干粮;

流民袭扰:士兵分两班轮值,保护车队。

七、辽东安置规划

屯垦分配:

士兵:每人授田50亩,编入八旗汉军;

民众:按户分地,建“站丁”村落(后世称“站话”人群)。

长期补给:

设官仓存储三年口粮,预防辽东春旱;

推广耐寒作物(高粱、大豆)。

八、预算与耗时

粮草购置580万斤,折合白银120万两

3.6万辆牛马车,折合白银45万两

药材斤,折合白银8万两。

路程3000里,90-120日抵达辽东。

棉衣棉裤、棉帽子等18万套,折合白银23万两。

折尔肯仔仔细细地翻阅完手中的计划后,脸上露出惊叹之色,不禁感慨万分地道:“这份计划竟是如此之精细,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如此周详,平西王当真是为此事费尽心思了!”

吴三桂闻听此言,嘴角微微上扬,呵呵轻笑一声说道:

“朝廷既然降下旨意,我等身为臣子自当谨遵圣命。这计划可是玄初他没日没夜地操劳了两个多月,方才精心算出来的成果。而本王也是反复查看多遍,确认其中毫无疏漏之处,方敢拿出来呈于大人面前呐。”

折尔肯闻言,目光转向一旁的刘玄初,眼中满是钦佩之意,赞叹道:“原来此精妙绝伦的计划乃是出自玄初之手,真可谓是令人折服至极啊!”

话音刚落,只见折尔肯双手将那账册递到傅达礼跟前,并开口说道:

“傅达礼大人,烦请您过目一下这本账册,不知可否誊抄一份?然后咱们再以快马加急送往朝廷,也好让朝廷根据实际所需及时予以物资补给呀。”

就在这时,一直微笑着站在旁边的刘玄初又是呵呵一笑,接口道:

“钦差大人实在是太过客气啦,在下已然提前为钦差大人准备好了一份誊写好的账册呢。”

说着话,他便伸手入怀,从中轻轻掏出另一本账册来,而后恭恭敬敬地递到了折尔肯的面前。

折尔肯见状,先是一愣,随即便开怀大笑起来,连声道谢:“哈哈哈哈哈……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哇!在此,多谢平西王和刘先生的周全安排啦!”

傅达礼手中紧紧握着账册,双眼直直地盯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仿佛要把那纸张看穿。

随着他一页页地翻看,原本还算镇定的神情逐渐变得僵硬,到最后,整个人呆若木鸡。

他的内心犹如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疑惑的涟漪。

他的眉头紧紧皱起,脑海中不断盘旋着一个念头:莫非吴三桂没有造反的意思?这账册里所记录的种种,似乎都在表明吴三桂在积极筹备搬家之事,各项开支、安排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不像是心怀不轨之人的行径。

此时,吴三桂正一脸微笑地坐在主位上,那笑容看似和蔼可亲,却又隐隐透着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深意。

他目光扫视着在座的几人,缓缓开口道:“三位大人,按照本王的搬家计划,不知道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