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955章 皇太孙昆明登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世潘看着方光琛,语气略带焦虑地说道:“方先生,如今陛下驾崩,衡州传来旨意,要我立刻前往衡州登基称帝。可我心中实在没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啊!”

郭壮图见状,微微一笑,露出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

他轻声说道:“是啊,方先生,以郭某之见,衡州乃是战事前线,局势动荡不安,皇太孙又岂能轻易前往呢?然而……”

郭壮图的话到这里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与方光琛交汇,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方光琛何等聪明,自然明白郭壮图的意思。

他略作思考:若老夫所料不错,衡州城恐怕早已落入吴应麒的掌控之中。

方光琛一边摇头,一边在心中暗暗猜想:“若吴世潘去了衡州称帝,并非安全......还有吴应麒觊觎皇帝大位......”

其实,方光琛对吴应麒可谓是恨之入骨。

他为吴应麒出谋划策,费尽心思,足足忙活了二十年,就是希望吴应麒能够顺利得到世子之位。

然而,当他在吴三桂面前失去信任时,吴应麒不仅没有出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狠狠地踩了他一脚。

这一踩,让方光琛失去了吴三桂的欢心,最终被贬官,从前线被召回了昆明。

方光琛心中对吴应麒对自己的态度充满了愤恨,然而与此同时,他又被吴世潘对自己的态度所深深感动。

尽管他如今已失去了所有的官职头衔,但吴世潘竟然毫不顾忌主仆之间的伦理,毅然决然地向他下跪,并请求拜他为太师。

不仅如此,吴世潘还表示在登基之后要封他为丞相。

与那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吴应麒相比,吴世潘的举动简直是天壤之别。

想到此处,方光琛紧紧咬了咬牙,然后说道:“郭先生,您乃是先帝的女婿,而您的女儿又嫁给了皇太孙,如此一来,您必定是皇太孙的重臣啊……”

郭壮图听后,缓缓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即便在下的女儿并未嫁给皇太孙,在下也同样会是皇太孙的忠臣……”

方光琛见状,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接着说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请立刻在昆明城举行登基大典,让皇太孙正式登基继位。同时,册封郭夫人为皇后。”

然而,郭壮图听到这里,却显得有些迟疑,他疑惑地问道:“呃……现在就要举办登基大典吗?可是先帝的龙体还停留在衡州呢……”

“无妨!皇太孙登基继位乃是正统!任何人都无法挑剔!”方光琛继续说道,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仿佛是在向所有人宣告这一事实。

郭壮图若有所思地看着方光琛,然后缓缓地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他话中的深意。

方光琛深吸一口气,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接着说道:“事已至此,生米已煮成熟饭!皇太孙登基继位才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做好一切准备!”

郭壮图紧咬着牙关,他知道方光琛说得没错,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他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说道:“我这就去办!”

时间紧迫,不容耽搁。当天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在昆明王府的宫殿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就在这个时候,皇太孙吴世潘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王位,正式登基继位。

随着吴世潘的登基,年号也随之更改,新的年号定为“洪化”。同时,郭氏被册封为皇后,这一决定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祝福。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昆明城的大小官员们纷纷前来参见皇帝。

他们身着朝服,庄严肃穆地走进皇宫,向吴世潘行叩拜之礼。

吴世潘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他的脸上洋溢着威严和自信。

紧接着,吴世潘下令将昆明王府改建成皇宫,以彰显其尊贵的地位。

同时,他还将国都衡州改为昆明,使这座城市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皇帝吴世潘下旨,命令马宝、夏国相等人将先帝吴三桂的灵柩运往贵阳。

这个消息让吴应麒大失所望,他原本期待着吴世潘能够前来衡州,与他一同商议大事。

然而,如今吴世潘不仅没有来,反而在昆明称帝,这让吴应麒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愤怒。

没办法,吴应麒只得放行。

康熙十七年十月,秋风萧瑟,寒意渐浓。

马宝和夏国相二人,面色凝重,护送着吴三桂的龙体缓缓前行。

这支队伍穿过茂密的山林,越过湍急的河流,终于抵达了贵阳。

贵阳城内,一片肃穆。

吴世潘得知父亲的遗体归来,悲痛欲绝,他嚎啕大哭,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

在吴三桂的灵柩前,吴世潘再次举行了登基大典,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却难掩心中的哀伤。

大典结束后,吴世潘亲自护送爷爷吴三桂的灵柩前往昆明安葬。

一路上,他沉默不语,心中充满了对爷爷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而远在岳州城的吴应麒,得知此事后,气得牙根痒痒。

他怒不可遏地吼道:“好个方光琛,怪不得近年来我屡屡遭到暗算,原来是你在背后捣鬼!你给我等着,此仇不报非君子!”

然而,事已至此,吴应麒也无可奈何。

吴世潘已经登基称帝,他只能咽下这口气,重新回到岳州城,继续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岳州城上空。

吴将军杜辉派遣参将林宁等人奉书请降,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等人得知后,欣然答应,并约定好接应的时间。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件事不知为何被泄露了出去。

消息传来,吴总兵陈华、李超惊恐万分。

他们深知此事一旦败露,自己必将受到牵连,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两人当机立断,率领所属的文武官兵,如惊弓之鸟一般,仓皇出逃,投奔了清军。

杜辉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竟然会如此轻易地败露。

他怒不可遏,心中的怒火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燃烧殆尽。

而吴应麒得知此事后,更是怒发冲冠,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仿佛要喷出火来。

他立刻下令将杜辉与同谋诸人全部处死,以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