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康熙正史 > 第1060章 黄朝招降郑克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姚启圣为了确保水师的军饷和武器装备供应,可谓是绞尽脑汁。

他不仅要从福建浙江的其他财政款项中拆解挪用,还不断地变卖家产。

他甚至将自己小妾陪嫁的金银首饰、银盆、银杯子碗筷等等都拿去变卖,以筹集大量的军资,并转交给施琅。

然而,姚启圣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深知水师的后勤保障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于是又上书朝廷,请求从山东等地借粮、借军饷。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保证了水师的后勤供应。

施琅原本对姚启圣心存芥蒂,担心他会对自己进行报复。

但当他看到姚启圣,如此尽心尽力地为水师筹措军饷和物资时,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顿时烟消云散。

施琅对姚启圣的以德报怨深感钦佩和感激。

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施琅毫不吝啬地夸赞姚启圣懂事、识大体,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写道:“殚心催缴粮饷,挽运不匮,加以厚资犒赏将弁,三军莫不激励思奋。”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姚启圣在后勤保障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对将士们的关怀和激励。

另一方面,姚启圣将修来会馆打理得井井有条,尽显专业风范。

他委派专业官员负责登记和安置台湾投诚的百姓,此举得到了台湾投诚百姓的高度赞誉。

只要从台湾投诚来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老弱病残,均“每月发放菜银一两,米三斗”。

对于台湾协同亲属投诚、携带武器装备投诚、根据在郑军中服役年限、文武官员的不同级别、老弱病残及不愿为兵者的安置等,均有明确的赏赐和官职安排 。

此后,姚启圣又派遣众多间谍潜入台湾岛,用金银财宝收买郑氏集团的内部将领、官员等。

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渗入郑氏集团内部,蓄意挑起将帅之间的矛盾。

同时,姚启圣不断煽动民心,致使台湾军民人心惶惶。

此时,姚启圣认为施琅屡次按兵不动,若自己能以“抚”之策收服台湾,那功劳必定远超施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寒风凛冽,姚启圣派遣黄朝前往台湾,与郑克爽领导的郑氏集团进行议和谈判。

黄朝,这位曾经是郑成功麾下的旧部,与刘国轩自幼相识,可谓是儿时好友。

他们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命运却在后来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道路。

黄朝最终跟随黄悟,选择投降大清,这一决定让他与昔日的好友刘国轩分道扬镳。

如今他却要以大清使者的身份踏上台湾,去劝说郑氏集团放下武器,归顺清朝。

当黄朝抵达台湾时,引起了施琅的极度不满。

施琅得知黄朝前去招降郑氏,更是心急如焚。

施琅与郑成功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他一直渴望能够彻底消灭郑氏集团,以报当年之仇。

黄朝去台湾议和,无疑给施琅的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变数。

他担心黄朝的议和会让郑氏集团有喘息之机,从而增加日后征服台湾的难度。

“只需给我半年时间,我施琅一定会攻上台湾,姚启圣那老东西,非要招抚!朝廷都招抚了二十年了,郑氏不见棺材是不会落泪的!”

施琅满脸怒容,一边狠狠地拍着大腿,一边怒骂着姚启圣,仿佛对他的做法极其不满。

站在一旁的李光地见状,连忙劝解道:“哎哎哎……施琅将军,您消消气,姚总督已经不管水师了,而且为了水师的后勤,他也是费尽心思、呕心沥血啊……”

然而,施琅根本不领情,他猛地打断李光地的话,啐了一口,骂道:“呸!他这是怕我攻取了台湾,他要提前抢功!”

李光地被施琅的话噎得一时语塞,他无奈地看着施琅,心中暗自叹息,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似乎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没过多久,施琅气冲冲地找到了姚启圣,两人一见面,就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般,立刻又吵了起来。

这一次争吵的原因,还是因为姚启圣坚持招抚的态度,与施琅主张征缴的态度完全背道而驰。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让步。

夹在中间的李光地两头受气,他一会儿劝劝这个,一会儿劝劝那个,可两人都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似的,根本不听他的劝告。

看着施琅和姚启圣之间的争吵愈发激烈,李光地只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要炸开一般,心中的烦闷简直难以言喻。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回到帅帐,希望能稍稍平复一下心情。

然而,当施琅踏入帅帐的那一刻,他的目光却突然被坐在一旁的水师总兵朱天贵吸引住了。

刹那间,施琅心中猛地一紧,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朱天贵可是姚启圣的人啊!

施琅不禁想起出征前的种种,他担心如果朱天贵不听从自己的指挥,那么这场战役恐怕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想到这里,施琅的心头涌起一股寒意,他深知局势的严峻性。

于是,施琅毫不犹豫地拿起笔,迅速给康熙写了一道折子。

他在折子中恳切地陈述道:“进剿台湾,选派水陆官兵,已足办贼。平阳总兵官朱天贵所部之兵,似不必更留福建,虚糜粮饷,请发回原汛。”

折子很快就送到了京城,康熙在看到这道折子后,心中充满了疑虑。

他皱起眉头,自言自语道:“哎……你说这施琅,为何一定要将朱天贵调走呢?”

康熙对施琅的这一举动感到十分不解,毕竟朱天贵所率领的军队也是一支实力不俗的力量。

然而,施琅在折子中明确表示,进剿台湾的水师已经足够多了,完全有能力应对台湾的敌人。

而且,朱天贵的军队留在福建不仅耗费粮饷,还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不利影响。

康熙沉思片刻,觉得施琅的话也不无道理。

于是召见了高士奇等人询问。

高士奇缓缓地摇了摇头,一脸茫然地说道:“微臣实在对朱天贵这个人一无所知,也不晓得他的底细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