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189章 守岁灯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夕的暮色像块浸了墨的布,慢慢罩下来。思砚踩着板凳,帮林砚把红灯笼挂在院门口,灯笼穗子被风吹得晃悠,像条红尾巴。屋里的煤油灯都点亮了,灶间的、堂屋的、炕头的,光从窗纸里透出来,把雪映得发粉,连空气里都飘着甜——是灶上蒸的八宝饭,豆沙混着蜜枣的香,漫了满院。

“别碰灯笼钩,凉。”林砚把思砚抱下来,自己踮脚系牢绳结,“你外婆总说‘除夕挂灯,照亮来路’,这灯笼得亮到后半夜,等守岁的人都乏了,才许灭。”他拍了拍灯笼,红绸面鼓起来,“就像盼着人回家,灯亮着,心就不落空。”

苏晚在堂屋摆供桌,碟子里码着苹果、橘子,还有思砚亲手捏的面鱼,歪歪扭扭的,却刷了层糖霜,亮晶晶的。“这是给祖宗上的供,”她往香炉里插了三炷香,烟气袅袅地缠上房梁,“等会儿给你外婆的牌位前也摆一份,说我们团团圆圆的,让她放心。”思砚盯着牌位上外婆的名字,指腹轻轻摸过木牌的纹路,“外婆能闻到八宝饭的香吗?”

“能。”苏晚把他揽进怀里,“她的心跟咱们在一块儿呢,你吃着甜,她就跟着甜。”

来老先生的孙女拎着包鞭炮过来,红纸包着,还能听见里面“哗啦”响的火药粒。“我爷爷说,零点放鞭炮,能吓跑年兽,”她把鞭炮放在门槛边,帮着把供桌的桌布捋平,“我们的鞭炮配着你们的灯,一响一亮,能把来年的福气都招进门。”

思砚立刻从兜里摸出颗糖递过去,是苏晚给他留的奶糖,纸皮皱巴巴的。两个孩子蹲在灶间,看苏晚把八宝饭扣在瓷碗里,红糖浆顺着碗沿流下来,像条小河。思砚的棉裤沾着面疙瘩,是刚才揉面时蹭的,他却不在意,指着锅里的饺子说“它们在泡澡,等会儿要跳进我们肚子里”。

街坊们来串门时,手里都带着热乎气。张奶奶端来碗炖肉,“刚出锅的,给你们添个菜”;王伯拎着壶老酒,“跟林砚喝两盅,守岁得有酒才暖”;思砚举着他的面鱼,给每个人看,糖霜掉在肉碗里,惹得大家直笑“思砚给肉加了甜”。

守岁的时辰近了,堂屋的八仙桌摆开了,炖肉、饺子、八宝饭、炒花生,满满当当的。煤油灯芯挑得高高的,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红堂堂的。林砚给思砚倒了点米酒,“抿一口,暖身子”,思砚咂咂嘴,辣得直吐舌头,逗得大家笑。

“外婆在时,总爱守到三更天。”苏晚剥着橘子,橘瓣的甜汁溅在手上,“她说‘守岁就是守福气,多熬一会儿,来年的日子就更瓷实’。”她往思砚碗里夹了个饺子,“吃个钱饺子,明年不缺零花钱。”

思砚咬开饺子,果然硌着牙,吐出枚硬币,亮闪闪的。他攥着硬币笑:“要给外婆留着,等她回来给我发压岁钱。”

墙上的挂钟“滴答”走着,敲到十二下时,林砚拎起鞭炮往外跑,思砚和小姑娘捂着耳朵跟在后面。“噼里啪啦”的响声震得雪地都发颤,红纸屑飞起来,落在雪上像撒了把花。灯笼在硝烟里晃悠,光更亮了,仿佛能穿透夜雾,照向远方。

回到屋里,苏晚端来热腾腾的饺子汤,“原汤化原食,喝了不冻耳朵”。思砚捧着碗,看窗外的雪还在下,灯笼的光映在雪地上,像条暖烘烘的路。他突然说:“外婆是不是正走在这条路上?灯笼照着,她就不迷路了。”

林砚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只是把灯笼的绳又紧了紧。

后半夜,思砚趴在炕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枚硬币。苏晚给他盖了件棉袄,自己和林砚坐在灯下,缝补着白天没做完的活计。煤油灯的光晕里,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淡淡的画。

“等开春,接外婆回来吧。”苏晚的针穿过布面,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了谁。

“嗯。”林砚应着,往灯里添了点油,“路化了就去,让她看看思砚长多高了。”

窗外的灯笼还亮着,红绸面在风里轻轻摆,把光送得很远。灶上的八宝饭还温着,甜香混着煤烟的味,在屋里缠缠绕绕。思砚在梦里咂了咂嘴,仿佛尝到了外婆递来的糖,甜得他笑出了声。

守岁的灯火,从来都不只是照亮黑夜,是把牵挂点成光,让远方的人知道,家里总有盏灯为她亮着,总有碗热饭为她温着,总有颗心,在寒夜里焐着暖,等她推开那扇挂着红灯笼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