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203章 大雪的封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雪的雪片像扯碎的棉絮,簌簌落满院,把屋檐压得弯下腰,唯有西墙角的酒缸透着股倔强的敦实,缸口盖着厚木板,被雪裹成个白胖的墩子。思砚踩着深雪跑过去,哈着白气扒开雪,露出缸沿的红布——是去年封酒时系的,如今褪成浅粉,却还牢牢缠着,像给酒缸系了条围巾。

“别碰缸盖,冻手。”林砚扛着铁锹从外面进来,靴底的雪在地上化出滩水,“你外婆说‘大雪封酒,来年醇厚’,这时候的酒得埋在雪底下,借着寒气收住性子,等开春启封,烈得顺喉,甜得绵长。”他把铁锹靠在缸边,往手上哈着气,“今天得把新酿的米酒封进陶坛,埋在老缸旁边,让老酒养着新酒。”

苏晚在灶间蒸糯米,木甑子里的米香混着蒸汽漫出来,裹着雪气,甜得人鼻尖发痒。“这米是霜降时收的晚稻,”她用木铲翻着米,“你外婆教的法子,蒸得八分熟,晾到温凉才拌酒曲,说这样酿出的酒不呛,带着米的糯。”

思砚踮脚趴在灶台边,看苏晚把晾好的糯米装进陶坛,撒上酒曲,用木杵压实,中间按出个圆坑,“这坑是让酒‘喘气’的,”苏晚说,“等冒出清亮的酒汁,就说明它活过来了。”

林砚在院里扫出块空地,用镐头刨开冻硬的土,挖出个半人深的坑。雪落在他的棉帽上,积出层白,“坑得朝南,背风,雪化了也不积水。”他把陶坛放进坑,周围填进晒干的谷壳,“谷壳透气,还能挡潮气,像给酒坛盖了层软被。”

来老先生的孙女抱着捆松针过来,松针上还沾着雪,绿得发亮,“我爷爷说,大雪封坛时垫些松针,酒里会带着松脂的香,”她帮着把松针铺在谷壳上,“我们的松针配着你们的酒,一青一醇,能把冬天的烈都酿得温润。”

思砚捡起根松针,插进陶坛的缝隙里,“给酒坛做个记号,明年启封时,就知道哪个是我们的。”他看着林砚往坑上盖石板,再堆上雪,像给酒坛盖了床厚被,“它会冷吗?”

“酒不怕冷,”苏晚拎着壶热水出来,往坑边的雪上浇,“雪水渗下去,能把缝填严实,它在底下睡个安稳觉,才长得壮。”她指着老缸,“那缸酒埋了三年,去年启封时,你外婆说‘像喝着春天的米香’。”

街坊们来借酒曲时,手里都带着些下酒的物事。张奶奶端来碟酱牛肉,“新卤的,等开春启酒时切一盘,绝配”;王伯拎着袋炒花生,“盐炒的,下酒解腻”;思砚举着他插的松针,给每个人看,松针上的雪落在花生袋上,惹得大家直笑“思砚给花生添了松香”。

封坛的最后一步,是在雪堆上插枝红梅——是从院角的老梅树上折的,刚打了花苞,红得像点在雪上的胭脂。“这是你外婆的规矩,”林砚把梅枝插稳,“说花魂能渗进酒里,来年开坛时,酒香里带着花香,喝着都带喜。”

思砚数着花苞,一共七个,“等花开了,酒是不是就酿好了?”

“得等花谢了,再等新叶长出来,”苏晚说,“就像人长大,得经些风霜,才懂事。”

夜里,雪还在下,院角的酒坛在雪底下沉睡着。思砚躺在被窝里,能听见窗外的雪落声,像酒在坛里轻轻呼吸。他想起外婆去年启封老缸时的样子,她用布擦净缸口,拔掉木塞,酒香“呼”地涌出来,漫了满院,连雪都带着甜,“这酒啊,是把日子的暖都酿进去了。”

林砚进来时,手里拿着个小陶碗,碗底刻着个“砚”字,“这是给你留的,”他把碗放在床头,“明年启新酒时,先给你倒一碗,尝尝自己封的酒。”

思砚摸着碗底的刻字,突然觉得这大雪封的不只是酒,是把牵挂也封进了陶坛。那些埋在雪下的米香、松针、梅魂,会在时光里慢慢交融,等开春启封时,酒香漫出来,像外婆说的那样,带着整个冬天的沉厚,还有句没说出口的盼——等她回来,就着新酒,说些埋在雪底下的家常。

而那枝红梅,终将在雪堆里绽放,把花苞里的春信,悄悄传给坛里的酒,让第一缕酒香飘出时,就带着相见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