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里的喧嚣渐次平息,在看清了自己技艺后面的路后,林墨在雷万春和陈老爷子不遗余力的引荐下,开始了系统性的拜访求学之旅。

这两位在四九城木工行当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人脉广博,他们亲自引路,带着林墨一一登门,拜访了多位代表着不同流派的八级木工大师。

除了之前提及的,专精“京造”官式大木作复原的张师傅和深谙“苏作”细木工精髓的李师傅外,林墨还见到了其他几位各具特色的大家。

有擅长“晋作”家具、风格雄浑厚重、尤精大料应力处理的马师傅;

有传承“广作”技艺、兼容中西、擅长复杂镶嵌与大理石木结合应用的黄师傅;还有一位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传承人,但常年修复各地古建、对多种地方特色工艺都有独到见解的“杂家”韩师傅。

每一次拜访,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林墨姿态放得极低,秉持着晚辈求教的赤诚,不仅带着自己近期制作的一些尝试融合的小构件请教,更将自己对于“融会贯通”的困惑与思考坦诚相告。

这些大师傅们,见是雷、陈二位亲自引荐的年轻人,又见林墨基础扎实、悟性极高且态度谦逊,大多都乐于指点。他们不再局限于教授某一招一式的具体技法,更多的是阐述各自流派的核心思想与审美追求。

张师傅依旧强调“规矩”是根基:“万变不离其宗,京造的宗,就是法度。失了法度,再花哨也是无根之木。”

李师傅则点拨“意境”的重要性:“苏作之妙,在分寸之间。线条的弧度,比例的拿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全在营造一种含蓄内敛的意境。”

马师傅拍着厚重的案几,声若洪钟:“我们晋作,讲的就是个‘结实’!好看得建立在好用、耐用之上!结构的合理性,远比浮华的雕饰重要!”

黄师傅则展示着带有西洋洛可可风格痕迹的广作家具,观点开放:“匠人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只要是好用的、好看的,管它来自东南西北,拿来化用便是,但核心的骨架和气韵,还得是咱们自己的。”

韩师傅见识最广,他的话更具总结性:“各派皆有所长,亦有所短。京造失之拘谨,苏作偶显纤弱,晋作或流于粗犷,广作易入俗艳。学它们,就是要明白它们为何长,为何短,取长补短,方是正道。”

雷万春师傅在一旁听着,不时补充,最后对林墨总结道:“小子,都听见了吧?这些老家伙们压箱底的本事未必肯轻易示人,但他们这几十年来琢磨出的‘理儿’,今天算是跟你掏心窝子了。”

“你要走的这条路,就是要把这些‘理儿’都吃透,把各派公开的、基础的手艺练到极致。然后,忘掉流派,只记得你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表达的美。到时候,你手下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有你自己的味道了,那才是真正的‘融’。”

数次深入的请教与观摹,林墨虚心聆听,用心记录,晚间便在“鲁班工坊”中反复揣摩、虚拟构建。他心中那条通往八级工的道路愈发清晰:不再执着于某一派的具体形制,而是致力于理解并掌握不同流派在面对不同材料、功能、审美需求时所采用的思路与解决之道。

他决定,先花大力气,将几大主要流派的经典公开图样、标准构件做法、代表性作品进行系统性临摹与剖析,务求穷尽其“理”,为将来的“熔铸一炉”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元宵节过后,水木大学迎来了六四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校园里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但青春的朝气已驱散了冬日的沉闷。

步入大四下学期,课程表发生了显着变化。理论课程已基本结束、《城市规划原理》等少数几门拓展视野的课程,课时也大幅缩减。

教学的重心,几乎完全倾斜到了实践环节。课表上排得满满的,是去往四九城各处大小工地的认知实习、测量实习以及结合《建筑施工》、《建筑结构》等课程进行的现场教学。

班主任吴老师在开学班会上也强调了本学期的重点:“同学们,这学期是我们将三年多所学理论知识,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时期。”

“大家要珍惜每一次下工地的机会,多看、多问、多思考。同时,也要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明年大五的毕业设计和最终的分配做准备。”

“虽然毕业设计的正式选题和导师双选要到接近学期末才开始,但现在就可以多与感兴趣的老师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

同学们议论纷纷,既有对即将全面投入实践的兴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

林墨坐在台下,心境却格外沉静。工地的喧嚣与复杂,对他而言已不陌生。

在“虚实建造场”中,他早已模拟过无数遍从地基到封顶的全过程;在基建处档案室,他研读过项目决策与执行的完整脉络;而健体操带来的精微控制力,甚至让他在观察工人操作时,能更敏锐地感知到力道运用与施工质量的关联。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墨的身影活跃在多个不同类型的建筑工地。他不再满足于被动听讲,而是主动参与到实习环节中。

在一次框架结构工地的实习中,他凭借对图纸和施工组织的深刻理解,协助带队老师优化了部分模板的支设方案,节省了工时和材料

。在另一个大型工业厂房的施工现场,他能就复杂的管线综合布置问题,与现场的设备工程师进行颇有见地的讨论。

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佩服,也让带队老师和现场的技术人员赞叹不已。“水木大学真是出了个人才!”一位经验丰富的施工队长如是说,“林墨这小子,搁在工地锻炼两年,绝对是个挑大梁的技术负责人!”

高强度的工地实践,如同一次次高效的淬火,将林墨脑海中那些来自课堂、工坊、档案室的知识碎片,熔铸成更加完整、灵动的体系。

他对于“建造”的理解,从二维的图纸、孤立的构件,升华到了四维的、充满动态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

这也让他对自己大五的毕业设计,有了更明确的期待——他希望能做一个真正具有挑战性、能体现他综合能力与前瞻思考的设计。

开学约莫一个月后,一个平静的下午,林墨刚从图书馆查阅完一批关于现代工业厂房设计的资料,像往常一样他来到了汽车楼,刚刚准备进木工工作室继续完成那个变速箱的验证模型,就被汽车楼的管理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说轻工部的王副司长让他回电话。

“小林!好消息!盼了很久的东风,终于吹过来了!”拨通电话,王副司长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透过声音都能感受到那份振奋。

林墨心念电转,瞬间抓住了关键:“王司长,是部里……有什么消息吗?”

“对!咱们上次提交的那个家具生产联合体项目!”王副司长语速很快,带着扬眉吐气的畅快,“我把把你那份方案,特别是其中‘以点带面,逐步升级’的策略’在部务会议上做了阐述!”

“主管领导最终拍板,认为这是我们轻工系统突破瓶颈、探索集约化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尝试,意义重大!正式批准立项,并指定由我牵头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全权负责推进!”

尽管早有预期,但听到项目真正落地启动的消息,林墨依然感到心潮澎湃。这不是一种新型生产组织形式的尝试,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还有更重要的!”王副司长语气转为极其郑重,“我在汇报时,特别强调了你在项目构想、工艺规划和前期方案设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要求项目筹备组必须有你一席之地!现在叩痛通知你,希望你作为筹备组的技术顾问,主要参议整体工艺流线规划、核心生产车间的建筑与结构方案设计,以及未来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搭建!”

“正式的借调函和项目任务书,部里正在走流程,很快就会下发到你们学校和相关单位。小林,做好准备,一场硬仗就要开始了,这也是你大展拳脚的绝佳平台!”

“我明白了,王司长。”林墨压下心中的激动,声音沉稳而坚定,“感谢组织的信任,我一定竭尽全力!”

放下电话,林墨走到窗边。窗外,水木园沐浴在春日暖阳下,一派生机勃勃。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钢铁的骨架正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鸣即将奏响时代的乐章。

自己的设想终于要从纸面走向现实,这将是他融合技艺、学识与理想的试金石。

八级工的追求,毕业设计的方向,乃至未来的职业道路,似乎都因这个项目的启动而变得更加清晰与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