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九六四年三月,春寒料峭,轻工部设计院会议室内正在开研讨会。长条桌旁烟雾缭绕,各单位负责人神情严肃,代表着各自的立场与顾虑。

王副司长端坐主位,开门见山:“今天召集大家,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推进对国营木器一厂的改造与升级。‘逸云’、‘磐石’系列在海外供不应求,但现有生产模式已近极限,质量和产能都面临瓶颈。我们必须集中力量,以木器一厂为核心,打造一条现代化、高效率的生产示范线,为后续发展探路,部里已经同意。”

他环视众人,语气沉稳:“请大家结合各自领域,谈谈现有基础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摆在明面上,才好对症下药。”

设计院一位老工程师率先发言:“从技术层面讲,集中生产、流水化作业,理论上确实能提升效率和品控。我们设计院也研究过一些国外的资料。但是,”

他话锋一转,“现实是,部里今年的基建资金盘子非常紧张,重点明确投向几个大型重工和国防项目。按照初步构想,联合体的厂房、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土地划拨更是需要市里甚至更高层面协调。按现行政策,此类大型工业用地审批极其严格,我们轻工口想挤进去,难啊。”

财务司的同志紧接着补充:“设计院的顾虑非常实际。我们初步匡算了一下,即便土地问题能解决,光是三通一平、主体厂房、配套管网的建设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

“目前部里能调动的资金极其有限,不可能全额支持。这不符合当前‘稳妥推进、量力而行’的财经方针。”

物资供应局负责人皱眉道:“我们局目前负责统筹计划内的木材、胶合剂、油漆和五金配件等物资调拨。现有的指标,是分摊给龙成、木器一厂以及其他几个计划内厂子的”。

“如果合并,意味着指标要集中,总量未必能增加多少,却可能打乱现有的供应体系,引起其他厂子的不满。而且,集中供应对物流、仓储的要求更高,目前的运输力量和仓储条件,恐怕难以支撑。”

机械设备司代表提出:“要实现流水线作业,必然需要大量专用和非标设备。国内目前能提供的,多是通用机床,精度和效率未必能满足高端出口家具的要求。”

“部分关键设备,如高精度裁板锯、多轴数控榫卯机、自动封边线等,可能需要进口。这涉及到宝贵的外汇额度,审批流程漫长且严格。即便设备到位了,后续的维护、维修、备件供应,也都是难题。”

规划司干部从更宏观角度提出:“如此大规模的工业项目,不仅仅是建几间厂房。后期它涉可能及到区域规划、交通疏导、环境影响、能源供应,以及未来大量工人的安置问题。”

“宿舍、食堂、医疗、子弟教育……这些生活配套设施,按照现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很难同步解决,但又直接关系到工人队伍的稳定。这几乎是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工人新村,其复杂程度远超一个单纯的工厂项目。”

木器一厂李长海厂长也表达了内部顾虑:“工人合并、工序重组,可能会打破原有秩序,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问题一个个抛出,资金、土地、物资、设备、规划、人员……仿佛一道道难关横在面前。

王副司长静静听完,神色不变,缓缓开口:“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实际,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坚定:

“关于资金,我们不必一步到位、全面铺开。我建议采取‘分期投入、滚动发展’的策略。首期集中资源,先在木器一厂周边选址,建设专业化的卫星车间,专门负责板式构件和实木框架的标准化生产。”

“同时改造木器一厂现有的总装车间,建设标准化流水线,升级质检中心。这笔启动资金,除了部里支持一部分,主要来源可以是木器一厂近两年的出口利润留成。我们用自己挣来的钱,搞自己的改造,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减轻部里压力。”

他特别看向机械设备司代表:“关于设备进口,我有一个想法。部里刚刚将出口家具所需的进口木材纳入了出口配套物资专项外汇额度管理。”

“我们可以争取将部分关键设备也纳入这个外汇配套范围,用我们出口挣来的外汇,购买保证质量所必需的关键设备。这样既解决了设备问题,又不会额外占用国家宝贵的外汇资源。”

他转向物资供应局同志:“统一规划后,采购可以化零为整,形成规模优势。我们可以与供应单位签订长期协议,统一木材预处理,不仅保证质量,还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

他最后看向规划司和李厂长:“生活配套问题,我们要有长远眼光。改造初期就要预留职工住宅、食堂、卫生所等用地,后期逐步完善。这不仅是保障生产,更是体现我们对工人生活的关心。工人稳了,生产才能稳。”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有力:“我们改造木器一厂,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示范点、一个孵化器。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升效率、稳定质量、降低成本,为国家挣更多外汇,也为整个轻工系统探索一条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王副司长一番务实而有力的回应,让会场气氛悄然转变。先前质疑的财务同志沉吟道:“如果真能用出口利润滚动发展,边产边建,资金压力确实小很多。关键设备能用出口配套外汇解决,就更可行了。”

设计院老工程师也点头:“先建卫星车间,再改造核心车间,这个分步走的思路很稳妥。”

就在这时,王副司长目光转向坐在角落的林墨:“林墨同志,你在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方面有不少想法,关于示范线的产品模块化设计和车间布局,你谈谈看法。”

林墨起身,走到黑板前,画出一个清晰的“U”型生产流程图:

“感谢王司长。我认为,改造后的示范线应以‘逸云’、‘磐石’系列为核心,推行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卫星车间专门负责板式构件开料和实木框架制备,总装车间则集中进行流水线组装。车间布局上,物料从卫星车间到总装车间呈‘U’型流动,减少交叉和回流,提升效率。”

他继续道:“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连接结构,减少对高精度外协件的依赖,提升装配效率和稳定性。车间内部,建议设立关键质检点,推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林墨的发言紧扣产品和车间设计,内容具体、务实,为改造方案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王副司长满意地点头:“林墨同志的建议很具体,也很有操作性。接下来,我们围绕‘分期投入、滚动发展’这个思路,结合林墨提出的产品与车间规划,进一步细化方案……”

会议结束后,王副司长特意让林墨留步。等其他人都离开了,他自己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

“小林啊,”王副司长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语气变得深沉,“今天这个会,只是个开始。木器一厂的改造,表面上是个技术活,实际上却是一场硬仗。”

林墨接过烟,却没有点燃:“我明白,王司长。技术上的问题还好解决,最难的是人的观念,是固有格局的打破。”

王副司长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你看得很透。建卫星车间,改流水线,说起来容易。但那些习惯了老方法的老师傅们能不能适应?各车间之间的利益怎么平衡?还有,”他压低声音,“部里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等着看笑话呢。”

“不过,”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着光,“这正是我们的机会。如果这条路走通了,不仅木器一厂能脱胎换骨,整个四九城的家具行业都能找到新的方向。你设计的那些标准化构件,你提出的流水线布局,都可能成为行业的标准。”

林墨终于点燃了烟,青烟袅袅上升:“其实我最期待的,是等卫星车间建起来,总装线改造完成后,我们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研发中心。不只是改进现有产品,还要研发新材料、新工艺。也许有一天,我们设计的家具不仅能出口创汇,还能成为国际上认可的品牌。”

王副司长重重拍了下林墨的肩膀:“好!就要有这个志气!但是小林,我要提醒你,这条路很长,也会很艰难。你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要做好心理准备,既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也要有迂回前进的智慧。”

“我明白。”林墨点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会轻易回头。”

王副司长欣慰地笑了:“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记住,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我,周总工,赵师傅,还有很多人都会支持你。走吧,天黑了,我让司机顺路送你回学校。”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室,窗外华灯初上,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