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从水木大学高大窗棂渗入的光线,却为顶楼藏书阁带来了一片融融暖意。
新学期伊始,参加完研讨会后林墨的身影愈发频繁地出现在这片被书卷与木香浸润的静谧之地。
梁先生留下的那叠珍贵手稿,他已临摹泰半,对古建大木作那宏大而精密的结构逻辑与空间韵律,已然烂熟于心,仿佛那些斗拱、梁枋的营造法则已刻入他的骨髓。
他的目光投向了藏书阁中那些记录京作细木工艺的典籍。
《燕几图》的巧思构设,《髹饰录》中关于漆艺与镶嵌的浩繁记载,《京师工艺志》里对各类工种技艺流程的描述……一本本或线装或石印、边角泛黄的旧籍,被他小心翼翼地请出沉默的书架,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一一铺开。
空气中弥漫的,除了旧纸墨香,更多了一丝潜心问道的沉静。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宏观的梁架结构,而是彻底沉潜下去,如同一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京作独有的细部精华。他重点研习雕刻工艺,心神已随着刻刀在虚空中游走。
浅浮雕的含蓄隽永,如何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利用光影营造出立体感,且不破坏木材的整体气质;
深浮雕的立体饱满,如何层次分明,刀法圆润而富有张力;
乃至透雕的通灵剔透,如何在线与面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漏而不虚,透而尤固”。
他常常对着一处复杂的“拐子龙”或“缠枝莲”纹样,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敲其走刀顺序与力道深浅。
同时,他也开始系统研究百宝嵌工艺。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对材料、色彩与构图理解的极致考验。
他琢磨着如何将螺钿的虹彩、玉石的温润、象牙的细腻、甚至各色寿山石、青金石的瑰丽,以木为基,遵循“百宝”自身的肌理与色泽,镶嵌出繁复华丽却又和谐统一的图案。
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异质材料的嵌入,不会因温湿度变化而影响木构件的稳定性,这需要对木材脾性和各种粘合材料的深刻理解。
此外,烫蜡工艺这门看似简单实则极考验火候与手感的技术,也进入了他练习习清单。
他选用不同硬度的蜂蜡、川蜡进行调配,在小块废料上反复试验。控制烙铁的温度是关键——过热则蜡色焦黄,木材受损;过低则蜡液无法渗入木纹,浮于表面。
他追求的是那层温润透亮、入木三分、“提色包浆”的光泽,让木材本身的纹理之美在蜡层的保护下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历久弥新。
这些细木工艺的修炼,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他持续制作的缩比古建模型相辅相成。
当他再次拿起刻刀,为那座已初具规模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模型添加栏杆上的寻杖绞角、槅扇上的菱花格心,或是檐下雀替的草龙拐子时,手下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源自京作雕刻的精准刀法与灵动气韵。
原本可能略显“干练”的结构模型,因这些合乎法度、精妙入微的细部处理,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醇厚的艺术感染力。
梁先生偶尔前来,立于书架阴影中,见他不仅大木结构把握无误,更能在细部装饰上融入如此纯正而富于生机的传统技艺,眼中赞赏愈深,嘴角泛起欣慰的弧度。
但他不再轻易出言指点,仿佛有意让这雏鹰独自摸索飞行的技巧,只在林墨遇到某些涉及古制源流的真正瓶颈时,方会现身,寥寥数语,拨开迷雾。
开学后的日子,林墨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在“学堂”与“工地”两条并行的轨道上,高效而沉稳地运转着,将理论认知与身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条轨道,位于真实世界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大四下学期的课程表几乎完全“空堂”,取而代之的是排得满满当当的现场实践。
他头戴略显陈旧的安全帽,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工装,与同学们一起,穿梭于深陷的基坑、钢筋林立的未完成框架之间,踏着泥泞,迎着风沙。
测量放线的精准要求、模板支护的稳定性计算、混凝土浇筑的振捣时机与养护要点、砌体工程的灰缝饱满度与垂直平整……他将“虚实建造场”中模拟了无数遍的流程与规范,与眼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一一印证、调整。
得益于【健体操】长期修炼带来的超凡感知与肌肉控制力,他往往能比旁人更敏锐地捕捉到细微的异常——模板支撑体系的某处螺杆似乎未完全紧固,混凝土坍落度与配合比通知单的微小差异,甚至是大体积浇筑时内部水化热可能导致温度裂缝的潜在区域。
他提出的建议,往往直指要害,不仅基于理论,更带着一种对施工动态过程的直观把握。
几次下来,连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与现场的技术员、施工队长,都对这位沉静少言、却眼力“毒辣”至极的学生刮目相看。
一些看似棘手的现场小难题,都乐于听听这个“水木小林”的看法,而他往往能给出既符合规范又便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另一条轨道,则延伸至虚空深处的鲁班工坊。这里,是他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宏观与微观融为一体的“熔炉”和“试验场”。
在工地上汲取的现代施工管理思维与系统优化理念,被他潜移默化地用来重新规划工作室的工具摆放分区、材料流转路线和工作流程,使得效率显着提升;
而在藏书阁领悟的京作细木工艺精髓,则在这里化作一件件具体而微、精益求精的构件。他尝试运用游标卡尺、高度规等现代精密量具来辅助传统榫卯的制作,确保每一个榫头卯眼都达到微米级的配合精度,将“严丝合缝”推向极致;
他也将工地上观察到的钢结构节点、新型金属连接件的巧妙原理,与传统木结构的美学与力学特点相结合,设计制作出既牢固可靠又符合传统审美、甚至有所创新节点。
汽车楼工作室里,刨花如雪片般飞扬,刻刀在木料上游走发出细微而稳定的轻吟,混合着烫蜡时散发出的淡淡蜜蜡香气。
这里见证着的,不再仅仅是木工手艺的重复,而是林墨将“尽精微”的技艺锤炼与“致广大”的工程视野,进行深度结合、循环促进的修行过程。每一道精准的刨削,每一次用心的镶嵌,都是他向更高境界迈出的坚实一步。
就在这般充实、忙碌得几乎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两周后,一个平静的下午,林墨刚从图书馆查阅完一批关于德国包豪斯学派工业建筑设计和苏联大型联合厂房建设的中文译介资料回到宿舍。
书包还未放下,便被一位匆匆找来的系干事通知,班主任吴老师请他立刻去办公室一趟。
心中带着一丝预感,林墨快步赶到教研室。吴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后,神色复杂,有关切,有为人师者的骄傲,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见他进来,吴老师指了指桌面上那份格外显眼的、盖有轻工部鲜红大印的正式函件。
“林墨,来了。坐。”吴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郑重,“轻工部的借调函和正式的项目任务书,刚送到系里。”他将文件往林墨面前推了推。
“轻工部已经正式批准立项,组建‘四九城家具生产联合体’。王副司长亲自点将,特聘你为项目筹备组的技术顾问,明确要求你参与核心生产工艺流线规划、主体车间建筑与结构方案设计,并参与未来联合体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搭建工作。”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林墨:“这是莫大的荣誉,是对你能力的极高认可,但也意味着极其沉重的工作量和责任。你……毕竟还在读大四,下学期的工地实习任务很重,毕业设计的压力也摆在眼前。我个人,以及系里,都需要了解你真实的想法和考量。”
林墨伸手接过那份函件。纸张传递出的,是王副司长的决心与殷切期望,他快速浏览了一下关键内容。
“吴老师,王副司长跟我说过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外贸订单的生产瓶颈,更是关乎我们国家轻工业能否突破旧有模式,走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作为水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责任,更是我的荣幸。”
他略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随即抛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已久的想法,语气平和却坚定:“关于吴老师您担心的学业问题,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
“我考虑,将深度参与‘家具生产联合体’的总体规划、以及核心生产车间的技术设计全过程,作为我大五学年的毕业设计课题。这不仅能让我名正言顺地全身心投入项目实践,更能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从建筑结构与力学,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再到工程经济与造价控制。”
“乃至我对中国传统营造法则的理解与现代转译——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面向真实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整合与升华。”
“我相信,这样一个根植于建设一线、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毕业设计,其挑战性、综合性与现实意义,远超过任何一个模拟的、局限于纸面的课题。”
吴老师闻言,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巨大的惊讶,随即陷入长久的沉思。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权衡着利弊。
他一直知道,眼前这个学生的眼界和能力,早已超越了普通本科生的范畴,甚至一些方面让很多研究生都望尘莫及。
这样一个与国家级重点工业项目紧密捆绑的毕业设计,若能高质量完成,其价值、分量以及对个人能力的证明,将是无可估量的。这完全符合水木大学“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你这个想法……”吴老师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干涩。
“很大胆,非常大胆!这无异于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具挑战和压力的道路。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支持甚至有些激赏的神色,“也确实最符合你的情况和能力,最能发挥你的特长!好!有魄力!我会尽快向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刘副主任详细汇报你的情况和想法,尽全力为你争取系里的支持和特批。”
他站起身,走到林墨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转为无比郑重:“不过,林墨,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此刻起,你肩上的担子将是其他同学的数倍之多。
”“你必须像最精密的机床一样,统筹规划好你的每一分每一秒,平衡好庞大的项目工作、必须完成的课程与实习、以及这个特殊的毕业设计前期准备。这需要极强的自律、毅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我明白,吴老师。请您放心。”林墨也随之起身,做出了郑重的承诺,“我会制定详细计划,高效利用时间,确保项目推进与学业完成两不误,绝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期望!”
走出教研室,午后温暖的春日阳光瞬间洒满全身。林墨眯了眯眼,手中紧握着那份决定了他未来一年甚至更长远道路的函件,心潮澎湃,。
藏书阁的静谧书香,工地的喧嚣尘土,工作室的木屑芬芳,此刻仿佛都与手中这份厚重的“蓝图”紧密交织,融合成一股强大的、推动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