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借调函,彻底明确了林墨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的核心目标与主攻方向。不再是模糊的“精进技艺”或“完成学业”,而是具体而微地参与到“家具生产联合体”这个国家级项目的筹建中,将蓝图,一步步变为矗立于大地之上的现实。
班主任吴老师的叮嘱言犹在耳——“平衡好项目、学业与毕业设计”。这绝非易事,意味着他必须像最高明的工匠规划榫卯一样,精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
课堂学习、工地实习、藏书阁研修、木工工作室的实践,以及即将到来的、繁重的项目筹备工作,这些线条必须被他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不能有任何一根断裂或纠缠。
更深一层,他心中那根关于“风起”的弦始终紧绷。亲眼所见的公社四清、企业五反,以及四合院里因成分问题而日渐压抑的许大茂家,都如同水面下的暗流,提醒着他时代的复杂性。
参与联合体项目,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宝贵的外汇,或许是为自己和家人构筑“避风港”的有效途径。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更需要谨言慎行,将自身的价值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绑定,让自己和身边人,在这股时代洪流中,能够站得更稳。
目标既定,首要任务便是为那个特殊的毕业设计,找到一位最合适的指导老师。等待系里统一分配,不确定性太大,他必须主动出击,寻找一位既理解工业建筑本质,又能欣赏他融合传统与现代思路的学者。
自然而然地,他想到了梁思成先生。先生学贯中西,不仅深谙古建,对现代建筑亦有独到见解,且人脉广博。
再次踏入系馆顶楼的藏书阁,林墨没有急于请教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恭敬地向梁先生陈述了自己被借调参与联合体项目,并希望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的想法。
“……先生,学生深知此课题涉及现代工业建筑规划、生产工艺流线、结构设计乃至经济分析,远超常规土木建筑的范畴。学生想寻一位在此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导师,恳请先生指点迷津,推荐一位合适的老师。”
林墨态度恳切,将自己的规划和盘托出。
梁先生放下手中的钢笔,温和地看着眼前这个总是带来惊喜的年轻人。他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
“你有此雄心,甚好。工业建筑,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藏乾坤,关乎效率、人性与时代的脉搏。”梁先生缓缓道。
“系里的张维翰教授,早年曾留学德国,专攻工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归国后参与过数个大型国营厂矿的规划设计,理论扎实,经验丰富,且对‘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有深刻理解。他是这方面的顶尖专家。”
他话锋一转,目光中带着鼓励与考验:“不过,张教授治学严谨,要求极高,尤其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扎实功底。我虽可为你引荐,但能否说服他接纳你这个特殊的毕业设计,并愿意倾力指导,还需看你自己的本事。你持我写的推荐信自行前去拜访,陈述你的想法与能力。”
说着,梁先生从抽屉中取出一张信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塞进信封后递给了林墨。这并非正式的介绍信,更像是一个敲门砖,给予了林墨机会,却也要求他凭真才实学去赢得认可。
拿着梁先生的推荐信,林墨精心准备了数日,不仅梳理了联合体项目的背景、自己的初步构想,更将大学以来在结构、施工、工程经济乃至古建研究方面的积累做了系统归纳。
他深知,面对张维翰这样的学者,空谈理想是无用的,必须展现出与之匹配的能力与潜力。
张维翰教授的办公室位于土木系馆一个安静的角落,堆满了书籍和图纸,空气中有淡淡的墨水与旧纸张混合的气味。教授本人年约五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边眼镜,神情严肃,目光锐利,带着典型的德式严谨风格。
林墨恭敬地递上梁先生的名片,并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参与联合体项目的前因后果,以及希望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的想法。
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客观地陈述了项目的挑战性,以及自己为此所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积累,包括在私底下的大量模拟练习、对现代工业建筑文献的研读,以及对传统营造智慧的理解可能为项目带来的独特视角。
张维翰教授安静地听着,手指交叉置于桌前,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直指核心,如不同生产环节的物流组织优化、联合体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接口、以及在当前资源条件下如何平衡先进性与可行性等。
林墨均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推演,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虽非尽善尽美,但思路清晰,显露出超越年纪的视野和扎实基础。
听完林墨的陈述,张教授沉吟了许久,办公室内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梧桐叶摩挲声。
“林墨同学,”张教授终于开口,语气平稳听不出喜怒,“你的情况,梁先生略有提及。你展现出的主动性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实超出我的预期。以实际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勇气可嘉,若能完成,意义非凡。”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盯着林墨:“但是,正因其重大且复杂,对执行者的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要求极高。我无法仅凭你一番谈话就做出决定。”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空白稿纸上轻轻点了点:“我给你一个考验。把你刚才所说的——如何在这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统筹你的学业课程、必要的工地实习、项目筹备组的技术顾问工作、你个人持续的技艺修行,以及最终完成这个庞大的毕业设计——所有这些任务,整合成一份详尽的、可执行的个人发展与项目推进计划表。”
“这份计划表,我需要看到明确的时间节点、各阶段的核心任务与交付成果、潜在的风险预估与应对策略、以及你计划如何分配你的时间与精力。”
“它不仅要证明你有能力完成这个课题,更要证明你有能力管理好完成这个课题的整个过程。”张教授的语气不容置疑,“给你一周时间。完成后交给我。届时,我再决定是否担任你的毕业设计导师。”
这是一个下马威,也是一个精准的考验。它考验的不仅是林墨的专业知识,更是他的全局观、逻辑性、预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正是一名优秀工程师和项目统筹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林墨深吸一口气,非但没有感到为难,眼中反而提起兴趣。这正是他需要的——一个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机会。
“是,张教授!学生一定按时完成!”他站起身,恭敬而坚定地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