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叶家老宅的书房,厚重的紫檀木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
室内,灯光柔和,却照不透那股无形中弥漫的、关乎权力与未来的凝重气息。
叶辰垂手立于中央,仿佛回到了少年时接受祖父考校功课的时光,只是此刻的“考题”,关乎他乃至整个叶家未来的政治布局。
端坐主位的叶正宏老爷子,如同历经风霜的古松,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子女——这些共和国肌体上位居枢纽的成员。
他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声音不高,却带着定调子的分量:“照海的事,叶辰处理得不错。国家级高新区拿下了,在刚刚过去的风浪里,舵也把得稳。”
他顿了顿,目光最终落在叶辰身上,“现在新局已开,是时候考虑下一步了。叶辰,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充满陷阱的考题。
直接要官,显得浮躁;过于谦逊,又可能错失良机。
叶辰深吸一口气,他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用一种沉稳、反思的语气回答:“爷爷,在照海这几年,我最大的体会是,推动任何事业,政策、资金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人。”
“一个好的干部,能盘活一个地方;一个不称职的干部,可能贻误一方发展。我过去更多的是与‘事’打交道,抓项目、引投资、促转型。”
“但我越来越觉得,如果能参与到‘选人用人’这个更根本的环节,或许能对国家、对地方的发展,产生更基础、更长远的影响。”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迎向诸位长辈的审视:“所以,如果组织上允许,我个人希望能有机会到组织系统学习锻炼。这对我个人是全新的挑战,也需要重新学习,但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尽快适应。”
这番话,既表达了意愿,又展现了思考的深度,更将个人诉求包装在了“事业需要”和“组织培养”的大框架内。
首先开口的是大伯叶卫邦,中组部部长的身份让他对此最有发言权。他指尖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语气平稳得不带丝毫个人感情:“想法是好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规矩严,要求高。从经济干部转型组工干部,跨度不小。不过,”
他话锋微转,“叶辰在照海的表现,确实证明了其政治可靠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潜力。按照中央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专业干部的精神,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锻炼,是符合导向的。”
他看向叶辰,目光如炬:“琴岛是副省级城市,其组织部长岗位,既要贯彻省委和市委意图,又要直面复杂的干部队伍状况,是个很好的锻炼平台。但这个位置也很敏感,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你能确保守住原则,顶住压力吗?”
“我能,大伯。”叶辰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没有任何犹豫。
三姑叶卫华,这位执掌国家钱袋子的“财神爷”,从经济角度补充道:“我赞同大哥的意见。叶辰搞经济有一套,照海的‘内生创新’路子,花钱不多,效果实在,说明他懂得资源配置的效率。组织工作,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人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有这个经济头脑打底,转型应该不会太吃力。关键是,”
她看向叶辰,眼神锐利,“要尽快摆脱项目思维,树立起‘为事业选贤任能’的宏观视野。”
四叔叶卫国,作为叶辰的直接上级和东山省委书记,他的意见更具实操性:“琴岛的老周(指市委书记周启明)是个实干家,脾气直,但认准了的事就会全力支持。叶辰过去,只要摆正位置,扎实工作,老周那边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省委这边,干部调整方案会严格按照程序走,叶辰的政绩和能力摆在那里,是经得起考察的。”
其他成员,如五叔叶卫民(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六姑叶卫琳(中宣部副部长)、七叔叶卫疆(发改委副主任)等,也从各自领域表示了支持,认为多岗位锻炼对叶辰的长期发展利大于弊。
小姑叶卫红(西海省省长)和八叔叶卫业(魔都常务副市长)、九叔叶卫东(南城市委书记)则分享了地方工作的经验,提醒叶辰注意转型初期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
最终,叶正宏老爷子一锤定音:“既然方向定了,个人也有意愿,那就按照卫邦说的,朝琴岛组织部长的方向努力。记住,叶家可以提供平台,但路,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在这个位置上,出了任何纰漏,家族也保不了你。”
家庭会议结束后,叶辰没有在京城久留,立刻返回了照海。
他深知,无论家族的运作多么精妙,最终决定他能否顺利晋升的,还是他在照海扎扎实实的政绩和无可指摘的口碑。
他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将照海的基石打得更牢。
他首先召集了高新区领导小组核心成员开会,没有透露任何关于自己调动的风声,而是更加聚焦于工作的深化。
“同志们,‘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模型’的试点效果不错,但不能满足于此。”叶辰指着投影上的数据,“接下来,我们要扩大试点范围,尤其要覆盖更多中小微企业。工信局牵头,联合梁永康研究院,尽快拿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我们要让照海的‘智造赋能’,从‘盆景’变成‘风景’。”
他亲自带队,走访了几家正在犹豫是否要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传统企业。在一家纺织厂,老板诉苦道:“叶市长,不是我们不想改,是心里没底啊。投几百万进去,万一打了水漂,我这厂子可就完了。”
叶辰没有空泛地鼓励,而是让随行的专家团队当场为企业做了一个初步诊断,并算了一笔细账:“王总,你看,如果引进这套设备,虽然初期投入大,但能耗可以降低15%,残次品率能下降5个百分点,一年光是省下来的成本和减少的浪费,就能收回将近三分之一的投资,而且产品质量更稳定,能接更高端的订单。政府这边,还可以通过风险资金池,帮你协调一部分低息贷款。”
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可行的方案,远比口号更有说服力。王老板最终下定了决心。
与此同时,叶辰着力推动与临港高新区的合作深化。
在他的协调下,照海与临港共同举办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论坛”成功举行,双方签署了十余项具体合作协议,从单一的零部件供应,向联合研发、共建标准、共享市场等更深层次拓展。
凌辰在会后私下对叶辰说:“叶市长,跟你合作,痛快!眼光准,下手稳。”这既是赞赏,也代表了临港方面对叶辰能力的认可。
在社会治理层面,叶辰格外关注那些因高新区发展而涉及征地的农民安置问题。他要求相关街道和部门,必须“一户一策”,确保补偿到位、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
他甚至在一次信访接待日,亲自接待了两位对安置方案有疑虑的村民,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现场协调相关部门核实情况,依法依规地解决了问题。这种务实和贴近群众的作风,为他赢得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所有这些工作,叶辰都力求做到公开、透明、规范。
他清楚,在晋升的关键时期,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成为阻碍。他要求所有重大项目的审批、财政资金的使用,都必须严格按制度办事,留下清晰完整的痕迹,经得起任何形式的检查和审计。
当省委组织部的考察组悄然抵达照海时,他们听到的,是各级干部对叶辰工作能力和务实作风的普遍肯定;看到的,是高新区内企业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扎实的经济数据;感受到的,是群众对这位年轻市长推动发展、关注民生的认可。这些无声的“政绩”,成为了叶辰晋升路上最硬核的“通行证”。
在照海的最后这段日子,叶辰仿佛一个即将交棒的运动员,不是在冲刺,而是在巩固,确保自己离开后,照海这艘航船依然能沿着正确的航线稳健前行。
l他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扎实的收官工作,不仅为他的晋升增添了砝码,也为他离开后照海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