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第二天的清晨,叶辰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了办公室。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在红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站在窗前,望着市委大院里渐次亮起的灯火,深吸了一口气。
八点整,他准时坐在办公桌前,翻开了第一份待阅文件。
这是一份关于青山区领导班子调整的请示件。仅仅看了两页,叶辰的眉头就微微蹙起。
文件上密密麻麻的干部名单仿佛在跳动,那些熟悉的汉字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他完全陌生的语境。
酝酿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这些术语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这个曾经的经济能手隔绝在外。
更让他困惑的是文件中那些程式化的评价语言: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群众基础较好,这些看似正面的评价,却难以让他对干部产生具体的认知。
九点整,干部调配处处长王志准时敲门进来。这位在组织系统工作了十八年的老组工,步伐沉稳,神情恭敬中带着几分审视。
叶部长,按照月度工作计划,本周需要研究东海新区领导班子配备方案。王志将一份厚达五十多页的材料轻轻放在叶辰面前,这是前期摸底和民主推荐的情况汇总。
叶辰翻开材料,立即被里面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数据吸引。
十几个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民主推荐得票率、考察谈话记录等排列得整整齐齐。他的目光在几个得票率相近的候选人之间来回扫视,试图找出其中的差异。
王处长,这几个候选人的情况,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叶辰指着材料中标注的几个人选,特别是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短板。
王志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他微微前倾身子,用平稳的语调开始介绍:张三同志基层经验丰富,在街道和区县工作过多年,但理论水平稍显不足;李四同志学历高,是经济学博士,思路比较新颖,但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相对欠缺;王五同志综合素质比较均衡,但年龄偏大,开拓意识可能不够......
叶辰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些评价听起来都很在理,但却让他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隔阂感。他突然打断道:王处长,这些评价都比较笼统。能不能举些具体例子?比如,张三同志在基层具体处理过哪些棘手的难题?是怎么处理的?效果如何?李四同志提出过哪些创新的思路?这些思路是否落地见效了?王五同志在哪些重大项目中表现出较强的协调能力?具体是怎么协调的?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王志明显愣了一下。他扶了扶眼镜,努力在记忆中搜索着具体的案例:这个......张三同志在处理城中村改造时,确实化解过不少矛盾......李四同志在发改委工作时,提出过产业升级的方案......王五同志在推进跨区域合作项目中,协调过多个部门......
具体是哪个城中村?矛盾焦点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化解的?产业升级方案具体内容是什么?实施效果如何?跨区域合作涉及哪些部门?协调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叶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那些笼统的评价。
王志的额头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虽然是组织系统的老兵,但习惯于程式化的考察方式,很少被要求提供如此具体的工作实绩。
看着处长的反应,叶辰合上材料,语气平和但坚定地说:这样吧,调配处先把这几个候选人最近三年分管工作的实绩整理出来。我要看到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推动了哪些重点项目,解决了哪些突出问题,取得了什么可量化的成效。另外,请安排一下,我要和参与考察的同志都谈一谈。
这个要求让王志颇感意外。在组织系统,干部考察材料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强调概括性和规范性,很少要求如此具体的工作实绩清单。但他还是立即应承下来:好的,叶部长,我马上安排。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叶辰开始了密集的。每天早上七点半,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利用上班前的一个小时研读《干部任用条例》。
这本厚厚的条例被他翻得起了毛边,页边写满了批注和心得。
他特别注意研究条例中关于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具体规定,试图理解这些程序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
白天的时间被密集的谈话填满。他按照计划,与组织部各业务处处长进行个别谈话。
每个谈话都持续一个半小时以上,他不仅了解各处室的工作职责,更重点关注当前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
在与干部监督处处长李明的谈话中,叶辰问了一个让李明印象深刻的问题:我们现在对干部的日常监督,主要依靠哪些渠道?如何区分工作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
晚上,当整栋办公楼渐渐安静下来,叶辰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他要求调阅了近三年来所有市管干部的考察材料和任免文件。这些材料堆起来有半人多高,他一份一份地仔细阅读,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考察材料中的评价雷同,缺乏个性。比如,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能力突出等词语频繁出现,但却很难通过这些描述真正了解一个干部的特点。
一次,他在阅读某区县委书记的考察材料时,发现材料中评价该同志善于处理复杂问题,但通篇找不到一个具体案例。他立即叫来干部监督处的副处长老陈:这份考察材料说该同志善于处理复杂问题,能不能举个具体例子?是什么样的问题?他是怎么处理的?效果如何?
老陈支支吾吾地说:考察时确实听说该同志处理过群体性事件,但具体细节......当时觉得不重要,就没有深入了解。
不重要?叶辰的眉头皱了起来,组织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大而化之的评价。干部的能力素质,必须用具体事例来支撑。否则,我们怎么为市委选人用人提供准确参考?这件事必须重视起来。
这件事很快在部内传开。一些老组工开始意识到,这位年轻部长不仅在认真学习业务,更在试图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
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样能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度;也有人暗中嘀咕,觉得这是外行领导内行,不懂组织工作的特殊性。
更大的考验来自东海新区领导班子配备问题。
这个新区是琴岛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特殊,但领导班子长期不和,已经影响到几个重大项目的推进。
叶辰没有急于做决定,而是带着调配处的同志,亲自到新区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入调研。
调研安排得十分周密。第一天,他们与新区领导班子成员逐个谈心;第二天,走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重点企业代表;第三天,则随机与基层干部座谈。这种调研方式打破了组织部门以往主要通过谈话了解干部的做法,让参与调研的部下们都感到新鲜。
在调研中,叶辰发现了一个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明和管委会主任赵伟的矛盾,表面上看起来是工作作风不合,实际上源于两人对新区发展路径的根本性分歧。
刘明倾向于稳妥发展,主张先把基础打牢;赵伟则主张大胆改革,认为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不简单是人际关系问题,而是发展理念的差异。在返回市区的车上,叶辰对陪同调研的王志说,我们在考虑人选时,不仅要看干部的个人能力,还要考虑他的发展理念是否与新区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现在新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的是能够推动改革创新的干部。
调研结束后,叶辰要求调配处重新制定东海新区领导干部的选拔标准。
新标准特别强调要考察干部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深度、对创新发展的认识水平、处理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
他还创新性地提出,对新区领导班子人选,要邀请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从专业角度考量干部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眼光。
这个提议在部内引发了热议。有的干部认为这是选人用人工作的创新,能够提高干部选拔的科学性;也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削弱组织部门的权威性。面对这些声音,叶辰在部务会上明确表示:组织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善于借助外脑,提高选人用人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一个月后,当叶辰将精心准备的东海新区领导班子配备方案提交部务会讨论时,与会者都感到眼前一亮。
这份方案不仅包含了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和考察材料,还附带了详细的工作实绩分析、能力素质评估和发展理念匹配度分析。
每个评价都有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让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干部的特点和优势。
这份方案做得很好。常务副部长李建军在会后对叶辰说,看得出来,叶部长是用心在研究业务。
叶辰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但他知道,自己只是刚刚叩开了组织工作的大门,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他既要保持在经济工作中形成的务实作风,又要尽快掌握组织工作的特殊规律,这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不过,有了这第一个月的经历,他已经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