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血染的皇冠——少年暴君的登基与畸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血染的皇冠——少年暴君的登基与畸变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的初夏,建康城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闷热之中。秦淮河的水汽氤氲上升,与宫城深处飘散的檀香、药石气息混合,形成一种甜腻而腐朽的味道。孝武帝刘骏的寝宫内,帷幔低垂,光线昏暗,只有御医和内侍们轻手轻脚移动的身影,以及龙榻上不时传来的、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打破这死寂。

时年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子业,垂手立在寝殿外间的阴影里。他身形已具青年之态,面容继承了刘氏皇族清秀的底子,但那双眼睛却异常幽深,像是两口深不见底的寒潭,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阴鸷与躁动。他并非因父亲的病痛而悲伤,那紧抿的嘴角甚至隐约透露出一丝不耐。他的思绪,早已飘向了那近在咫尺、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太极殿宝座。

空气中弥漫的死亡气息,非但没有让他恐惧,反而像一种催化剂,催生着他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欲望。他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这些年宫中隐秘的流言,关于父亲是如何登上皇位的——那段被称为“元凶”的往事。刘劭弑父(宋文帝刘义隆)篡逆,而他的父亲刘骏,则以“讨逆”为名起兵,最终诛杀兄长,踏着伯父和堂兄弟们的鲜血坐上龙椅。登基后,父亲对可能威胁皇权的宗室更是毫不手软。南平王刘铄,那位颇有文名的叔祖,只因在父亲入京前曾对刘劭稍示善意,即便后来归附,最终也难逃一杯毒酒的命运。还有那众多被贬黜、被监视、甚至莫名“暴毙”的王爷们……这些故事,像宫廷暗河里的污水,早已渗入刘子业成长的每一个角落。

“权力……”刘子业在心中默念,指尖无声地掐入掌心,“有了权力,便可以决定生死,可以践踏一切规则,包括……亲情。” 在他扭曲的认知里,父亲的成功并非源于正义或能力,而是源于更彻底的无情和更狠辣的手段。他目睹的并非皇权的责任与沉重,而是其为所欲为的“自由”。在他心中,皇位不是江山社稷的重担,而是世界上最大、最刺激的玩具,一个能让他摆脱所有束缚,尽情释放内心阴暗欲望的终极乐园。

一名内侍弓着腰,小心翼翼地过来通报:“太子殿下,陛下……唤您进去。”

刘子业整理了一下衣冠,脸上瞬间切换出一种符合孝子身份的、带着哀戚的凝重表情,迈步走入内室。药味和病体的衰败气息更加浓重。龙榻上,曾经叱咤风云的孝武帝刘骏,如今已是形销骨立,眼窝深陷。他用浑浊的目光打量着儿子,那目光中有审视,有担忧,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子业……”刘骏的声音嘶哑微弱,“朕……之后,这江山……就托付给你了。你要……亲贤臣,远小人,善待宗室……稳固……社稷。” 这番临终遗言,是每个帝王对继承者的标准告诫,但在刘子业听来,却虚伪而可笑。善待宗室?父亲自己何曾真正做到过?这不过是临死前自欺欺人的场面话罢了。

刘子业跪在榻前,垂下头,用刻意压抑的、带着哽咽的声调回答:“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定当克己复礼,不负父皇重托!” 他表演得十分到位,甚至眼角还挤出了几滴眼泪。然而,在他低垂的眼睑下,目光却冰冷如铁。他心中在狂笑:“善待?我会用我的方式‘善待’他们。那些曾经看不起我、或在背后议论我的叔父兄弟们,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几天后,孝武帝刘骏驾崩。丧钟响彻建康,举国哀悼。但对刘子业而言,这钟声更像是宣告他狂欢开始的序曲。

登基大典在太极殿隆重举行。旌旗招展,仪仗森严,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品级跪伏在御道两侧,山呼万岁之声如潮水般涌来。刘子业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玄衣纁裳,一步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御阶。冕旒晃动,遮蔽了他部分视线,也掩饰了他眼中几乎无法抑制的兴奋与狂乱。他抚摸着冰凉的龙椅扶手,感受着那雕琢精细的龙纹所带来的权力触感,心中涌起一股近乎战栗的快意。

“看到了吗?所有人都跪在我的脚下!” 他内心在呐喊,“从今天起,我就是天!我就是法!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典礼的庄严肃穆与他内心的癫狂形成了尖锐的对比。繁琐的礼仪让他感到厌烦,他恨不得立刻结束这一切,去实践他脑海中盘旋已久的那些“游戏”。他甚至觉得,脚下这群三跪九叩的臣子,他们的敬畏和忠诚都是如此的虚伪可笑,就像他刚才在父亲病榻前的表演一样。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场巨大的假面舞会,而他现在,拥有了随时撕毁所有面具的权力。

登基之初,刘子业尚且需要掩盖本性。但他暴虐的苗头已如春冰下的裂缝,悄然显现。一次,一名年幼的内侍在为他奉茶时,因过度紧张,手微微颤抖,溅出了几滴茶水。刘子业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用一种玩味的目光盯着那瑟瑟发抖的小宦官,直到对方几乎要瘫软在地。

“连杯茶都端不稳,” 刘子业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刺骨的寒意,“你这双手,留着还有什么用?”

身旁的老太监刚想求情,刘子业却挥了挥手,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拖下去,剁掉一根手指,让他长长记性。记住,是左手的小指。”

命令被迅速执行。殿外传来一声凄厉的短促惨叫,随后是死寂。刘子业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慢条斯理地品着茶,甚至对身边面如土色的其他侍从评论道:“这茶,现在味道正好。”

他对自己的老师,一位以儒学修养深厚着称的老臣,也毫无敬意。一次讲经时,老师引经据典,劝诫新君要仁爱、节俭。刘子业听得昏昏欲睡,突然打断道:“夫子整天念叨这些尧舜禹汤,他们可曾像朕一样,拥有这万里江山和无数珍宝?仁义道德,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刀剑使?” 老师愕然,试图辩解,刘子业却哈哈大笑,指着老师因激动而翘起的胡子说:“朕看夫子这把胡子倒是有趣,像极了朕苑里那只老山羊!来人,给夫子拿把剪刀来,朕要看看剪了胡子,他还像不像山羊!” 在众人的瞠目结舌和老师的屈辱泪水中,他逼迫老师自己剪掉了蓄了多年的长须。

这些行为,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宫廷和朝堂激起层层涟漪。一些历经数朝的老臣,如太宰刘义恭(刘子业的叔祖)、尚书令柳元景等人,忧心忡忡,私下聚会时无不叹息:“先帝英明一世,奈何……观今上行事,恐非社稷之福啊!” 他们试图联名上疏,以温和的方式劝谏,但奏疏往往石沉大海。

而另一些人,如中书舍人戴法兴、巢尚之等原本接近权力中枢的官员,以及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内侍,则从新皇帝的暴戾中看到了攀附的机会。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投其所好,报告一些宗室或大臣的“不轨”言行,甚至主动为刘子业的荒诞行为寻找“合理”解释。戴法兴曾私下对同僚说:“陛下年少气盛,行事自然与仁厚长者不同。吾等为臣子者,当体察圣意,顺势而为。” 这种论调,为虎作伥,进一步助长了刘子业的气焰。

至于那些宗室亲王,如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佑等,更是人人自危。他们比外人更清楚刘骏一系对宗室的猜忌传统,如今新君如此乖张暴虐,他们的处境无疑雪上加霜。每次朝会,对他们而言都如同上刑场。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控制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生怕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无心的客套,就被解读为“怨望”或“不敬”,招来灭顶之灾。刘彧身材肥胖,刘子业曾当众嘲笑他“脑满肠肥,徒耗禄米”;刘休仁性格较为懦弱,刘子业便时常以捉弄他为乐。这些亲王们在朝堂上强颜欢笑,回到府中则紧闭大门,相对无言,唯有深深的恐惧在蔓延。

刘子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恐惧。这非但没有让他收敛,反而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他享受这种掌控他人生死的绝对权力。他知道,这些叔父们表面上恭顺,内心不知如何诅咒他。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们越恨,越怕,他就越高兴。他就像一个拿到了新奇玩具的孩童,迫不及待地想要拆解、破坏,看看里面到底能爆发出多么绚烂或恐怖的景象。

帝国的巨轮,就在这样一位心智扭曲、视权力为毒药的少年舵手操控下,驶入了暗流汹涌、危机四伏的未知海域。悲剧的序幕,在孝武帝驾崩的哀乐和刘子业登基的喧嚣中,缓缓拉开。建康城上空,乌云正在积聚,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