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2章 龙潜于野:柴荣的崛起与务实之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龙潜于野:柴荣的崛起与务实之道

公元954年正月,汴京皇宫。肃杀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宫廷。后周太祖郭威病重,已到了弥留之际。这位出身寒微、凭借军功登上皇位的开国君主,此刻躺在龙榻上,气息微弱。榻前,跪着一位身形挺拔、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他便是郭威的养子,晋王、开封尹柴荣。

柴荣紧握着养父干瘦的手,眼眶微红,但眼神中更多的是一种沉毅和决然。他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多年以前。他本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一个破落官宦之家的子弟,因家道中落,早年曾与好友贩茶前往江陵,行走于江湖之间。那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了民间疾苦,也磨砺了他精明务实、善于计算的性格。他见过豪商巨贾一掷千金,也见过升斗小民在苛捐杂税下挣扎求存,更见过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的惨状。

后来,他投奔姑父郭威,因其谨慎笃厚、才干出众,被收为养子。在郭威麾下,柴荣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深知,这个天下,四分五裂,民生凋敝,非有雄才大略之主不能平定。

“荣儿……”郭威虚弱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儿臣在。”柴荣俯下身。

郭威浑浊的目光中透着一丝期望:“朕……起于微贱,备尝艰辛。今得天下,然国弊民困,四方未服……汝……当勉之……”

“父皇放心!”柴荣的声音坚定有力,“儿臣必当竭尽全力,开拓天下,养息百姓,致天下太平!”

这“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早已在他心中盘旋多年。他深知,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力——充足的财源和强大的军队。然而,即位之初,他面临的局面比郭威时代更加严峻。府库空虚,户籍混乱,强藩环伺,北有契丹虎视,南有诸国割据。

柴荣勤于政事,夙夜匪懈。他召见宰相范质、王溥等重臣,商讨治国之策。在紫宸殿的御前会议上,柴荣指着户部呈上的报表,眉头紧锁:“诸卿请看,天下户籍,较之盛唐,十不存三!然州县奏报,寺庙田产,却逐年增多,僧尼之数,竟不下数十万!此消彼长,国家赋税、兵役从何而来?”

范质躬身道:“陛下明鉴。僧尼免除赋役,寺院田产不纳粮,百姓为避课役,相竞出家,乃至私度成风。更有甚者,奸猾之徒,罪犯逃兵,亦混迹其中,以致佛门清静之地,几成法外之所。此弊不除,国力难振。”

柴荣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锐利:“朕非不知佛法导人向善。然当此非常之时,天下未定,黎民待哺。佛寺广占良田,僧尼不耕不战,空耗国力,实与蠹虫无异!”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当年行走江湖时,所见某些寺庙囤积居奇、放贷牟利的情景,以及那些面黄肌瘦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不得不将最后一点土地“进献”给寺庙,自身沦为寺户的惨状。他的拳头微微握紧,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驱使他必须做出抉择。

他并非对佛教本身有深仇大恨,而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度,冷静地计算着利弊。在他心中,国家的强盛、百姓的安定(至少是物质上的安定)远远高于宗教的虚无缥缈。他曾对近臣坦言:“佛者,以觉人为善,苟志于善,斯为善矣。何必惑于像设,溺于金宝,而虚费财用哉?”(佛祖以使人觉悟为善,如果心志向善,那就是善了。何必沉迷于佛像设置,沉溺于金银宝物,而虚耗财物呢?)

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由于铜料短缺,民间竟有熔毁铜钱以铸造佛像的现象,导致钱荒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商业复苏。这一切,都与他强国富民的理想背道而驰。

“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在一次与心腹大臣的密谈中,柴荣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句话。这既表明了他改革的决心,也透露出他准备承受一切骂名的心理准备。在他心中,个人的声誉与天下的安定相比,微不足道。

就在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后不久,他便开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腐;招抚流亡,鼓励垦荒;整顿军纪,加强禁军。他的目光,也终于投向了那个尾大不掉的问题——佛教势力的过度膨胀。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会触及无数既得利益者,甚至会引来“毁佛”的恶名。但他义无反顾。

登基大典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柴荣已经独自站在宫城的最高处,俯瞰着夜色中的汴京城。万家灯火中,不知有多少是寺庙的长明灯。他深吸一口气,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一个清晰而坚定的计划,正在他心中酝酿成形。显德二年的春天,一场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