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4章 铁腕与账簿:帝国对僧寺的清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铁腕与账簿:帝国对僧寺的清算

显德二年秋,汴京城的枢密院和三司(主管财政)衙署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算盘声、书写声、官吏们低声讨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墨汁和汗水的味道。这里,正在成为一场全国性大清算的神经中枢。

各州府如同雪片般飞来的奏报,堆满了案头。内容无外乎是汇报本地执行“毁佛寺诏”的进展:已废寺院数量、收缴田亩顷数、遣散僧尼人数、查封财物清单等等。柴荣对此事极为关注,常常亲临三司,听取汇报,审阅数据。

这一晚,柴荣再次驾临三司衙署。三司使王溥亲自捧着一摞刚刚汇总的账册,恭敬地呈上:“陛下,据各道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天下已废无敕额寺院共三万三百三十六所,现存保留之敕额寺院,两千六百九十四所。僧尼系籍者,约六万一千二百人。”

柴荣仔细地翻阅着账册,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紧抿的嘴角透露出一丝满意。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废寺数量是存寺的十倍以上!这意味着大量被寺院占据的土地、劳动力将被重新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嗯,”柴荣点点头,“各州执行情况如何?可有阳奉阴违,或是阻力过大?”

王溥回道:“回陛下,大部分州县执行坚决。尤其是河南、河北等腹心地带,进展迅速。然边远州县,或有观望,亦有地方豪强与寺庙关系盘根错节,执行起来颇费周章。但陛下严旨在此,无人敢公开违抗。”

柴荣的手指敲击着桌面,沉思片刻,说:“传朕旨意,着御史台派员分赴各道巡查,若有执行不力、徇私舞弊者,严惩不贷!另,对于保留之寺院,亦需严格管理,重新核定僧尼度牒,严禁再度泛滥。其所占田产,亦需按制纳税,僧尼本身,可视情况承担部分轻徭役。”

这表明柴荣的政策并非要彻底消灭佛教,而是“限佛”,将其规模控制在国家可以管理的范围内,并剥夺其经济特权,使其从“国中之国”回归到受国家控制的宗教组织。

在地方上,这场清算进行得更加具体和残酷。以汴京附近的郑州为例,刺史亲自坐镇,带领衙役、兵丁,逐乡逐村地清理。他们拿着州府的档案,核对每一座寺庙的“敕额”。有额的,登记造册,警告守法;无额的,立即查封。

场景再次回到那座“清凉寺”。三日期限已到,官差们开始正式清点寺产。大殿内的佛像、法器、经卷,库房里的粮食、布匹,乃至田契、账本,一一被登记在册。僧侣们被集中起来,逐一核对身份。持有合法度牒的,被允许离开,自寻有额寺庙安身;没有度牒的,则被勒令还俗。

轮到张老汉慧净了。他哆哆嗦嗦地拿不出一纸文书。

“姓名?原籍?何时出家?师从何人?”负责登记的书记官厉声问道。

“俺……俺叫张栓柱,是……是本地张家庄人,去年……去年才来的,没有师父……”张老汉语无伦次。

书记官在簿子上划了一下:“私度,勒令还俗。下一个!”

就这样,张老汉,或者说慧净,短短一年的僧侣生涯结束了。他领到了一点点微薄的遣散钱(有的地方可能根本没有),被赶出了山门。他回头望去,昔日香火鼎盛的清凉寺,如今山门被封,一片死寂。许多和他一样的还俗者,面容愁苦,不知前路在何方。有些人可能选择回归乡土,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承担赋役;有些人可能沦为流民;甚至可能有人心怀不满,埋下动荡的种子。

而那些被查封的寺产,尤其是土地,很快被官府重新丈量,登记在册,准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或者作为官田出租,税收纳入国库。大量的铜制佛像、钟磬等被集中起来,等待进一步处理。这是一次巨大的财富再分配,也是国家权力对社会基层的一次强力渗透和整合。

柴荣在汴京的宫城中,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数据,心中明白,这第一步走得还算顺利。大量隐匿的人口和土地被清查出来,国家的财政和兵源看到了补充的希望。但他也深知,这仅仅是开始。佛教势力盘根错节,思想上的影响更非一朝一夕能消除。而且,最棘手的经济问题——钱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堆积如山的铜佛像。一个更大胆、也更可能引发争议的计划,已经在他心中成熟。

清算的账簿一页页翻过,记录下的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人命运的转折和一个帝国重塑自身权威的决心。后周王朝的肌体,正在通过这次近乎刮骨疗毒般的整顿,试图剔除顽疾,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