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9章 青史留名,盛世华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赫连战与冯瑶携手已走过数十载春秋。在这数十年间,北魏在孝文帝以及其后继者的治理下,延续着太和年间的改革气象,国力蒸蒸日上,史称“太和之治”的延伸。而北疆,在赫连战与冯瑶的悉心经营下,早已非昔日战火频仍、民生凋敝的边陲之地。

赫连战以其赫赫战功与卓越的治边才能,官至大司马,封国公,成为北魏军界无人能及的泰山北斗,真正的“军神”。他虽位极人臣,却始终牢记冯瑶“功高不震主”的告诫,谦逊谨慎,忠心耿耿,深得几代帝王倚重。

冯瑶作为大司马夫人,始终是赫连战最得力的助手与最坚定的后盾。她为赫连战生育了三子一女,皆悉心教导,传承了父亲的勇武刚毅与母亲的智慧仁德。长子入朝为官,清正廉明,次子治学有成,着书立说,幼子则继承父志,投身军旅,以其父为楷模,镇守边疆,成为新一代的北疆支柱。女儿也嫁入显赫而清正的门第,家庭和睦。

冯瑶并未因儿女成群、身份尊崇而安享富贵。她将多年来治理北疆的心得、对边政的思考、对民族融合的见解,系统整理,呕心沥血,撰写成了一部《边策新论》。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屯田戍边、怀柔招抚、互市通商等具体策略,更提出了“以文化人”、“以利安边”、“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深层治国安边理念。

此书呈送御前后,当时的皇帝(孝文帝之孙)览之大为震动,御笔亲批:“此策深谋远虑,切中时弊,非独边策,实乃治国圭臬也!”下旨刊印,颁行天下,作为边疆大吏的必读之书。冯瑶之名,再次以“女中智圣”的形象,震动朝野。

然而,盛名之下,冯瑶与赫连战却愈发向往平淡。随着年事渐高,孩子们皆已成才,足以独当一面,二人便多次上表,请求致仕归隐。

皇帝再三挽留,见其去意已决,最终准奏。赐予他们洛阳近郊一处山明水秀的庄园,安享晚年。

归隐之后,赫连战卸下一身甲胄,穿上了舒适的布衣。冯瑶也褪去了华服珠翠,荆钗布裙,却难掩其雍容气度。他们每日里或携手漫步于林间溪畔,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对坐品茗,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从洛阳初嫁的忐忑,到朔州共历生死的惊心,再到北疆携手改革的充实……点点滴滴,恍如昨日。

他们虽远离朝堂,却并未忘却百姓。将毕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资在洛阳及北疆各地兴办学堂、医馆,惠泽乡里。每逢灾年,亦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们的善举,赢得了民间广泛的爱戴,人们尊称赫连战为“老国公”,称冯瑶为“贤德夫人”。

这一日,夕阳无限好。赫连战与冯瑶并肩坐在庄园的亭子里,看着远处如火的晚霞,映照着层林尽染的秋山。

赫连战握着冯瑶已布满皱纹却依旧温暖的手,望着她虽染风霜却依旧清亮睿智的眼眸,轻声道:“瑶儿,这一生,我最大的幸运,不是封侯拜将,不是青史留名,而是那年春天,接到了那道赐婚的诏书,娶到了你。”

冯瑶将头轻轻靠在他依然宽厚的肩膀上,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平和的笑容:“夫君,妾身此生最大的成就,亦非那一品诰命,或那部《边策新论》,而是能与你相识相知,相携相守,共度这数十载风雨,看这北魏江山,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海晏河清,百姓安乐。”

他们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依偎在一起,享受着这历经波澜壮阔后的平静与安宁。他们的一生,早已与北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他们是君臣,是夫妻,是战友,更是知己。他们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这段传奇不仅存在于史书的字里行间,更铭刻在北疆的山川大地,流传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之中。

英雄与佳人的故事,终将落幕,但他们所缔造的功业与精神,却如同这漫天的霞光,璀璨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