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3章 开国圣君——高洋的黄金五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开国圣君——高洋的黄金五年

公元550年,当高洋在邺城南郊祭告天地,正式建立北齐,穿上那身梦寐以求的皇袍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王朝将走向何方。朝臣和百姓们记忆中,更多的是他那个严厉的兄长高澄,以及他本人那段不堪的“痴傻”岁月。怀疑与观望,是当时普遍的情绪。然而,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高洋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文治武功,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舵手,驾驭着北齐这艘巨舰,驶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代,这段时期被史家称为“英雄天子”的“黄金五年”。

内政:铁腕与文治的交响

高洋深知,夺取天下靠刀剑,但治理天下需要的是制度与律法。他上台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腐败的吏治。他继承了高澄整顿官僚机构的政策,并以更为酷烈的手段推行。他下令,但凡官吏贪污,哪怕仅仅是一匹绢的价值,也立斩不赦。他派出耳目,严密监视百官行为。这种近乎恐怖的肃贪手段,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史载“内外惴惴,不敢为非”,官场风气为之一清,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这对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和腐败的北齐民众而言,无疑是一股久违的清风。

在经济上,高洋大力推行和完善始于北魏的均田制。他下令严格清查户口和土地,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亡的农民,并规定相应的租调徭役。这一政策有效地将游离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劳动力重新束缚在土地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他重视手工业和经济建设,使得北齐的国库迅速充实起来。“仓廪充实”是史书对当时经济状况的一致评价。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才能支撑起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后续的工程建设。

然而,高洋在内政上最不朽的成就,莫过于组织编纂了《大齐律》。他命群臣在总结北魏、东魏历代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体系完备、条文简明的法典。《大齐律》共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它“法令明审,科条简要”,成为了隋唐律法的直接蓝本。尤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它首次明确地将十种最严重的罪行列为不赦之条,即“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这十条罪状,关乎君权、父权和伦常的根本,后来被隋唐律法稍作修改,定型为着名的“十恶不赦”制度,成为此后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影响极为深远。一个日后被称为“禽兽”的皇帝,却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石,这无疑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之一。

军事:北击南征的战神

如果说内政展现了高洋作为政治家的素养,那么军事则彻底释放了他作为军事家的天才。他继承了高欢、高澄时代留下的强大军事机器,并将其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他本人身体力行,经常亲自披甲执锐,冲锋陷阵。他的作战风格勇猛果敢,同时又富有谋略。

他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北方的边患。当时,柔然虽已衰落,但仍是威胁;而新兴的突厥汗国正在草原上迅速崛起,气势汹汹。高洋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屡次深入漠北,对柔然和突厥进行毁灭性打击。史载他“临阵亲当矢石”,身先士卒,使得北齐军威大振。突厥可汗在他凌厉的攻势下被迫遣使求和,一度称臣纳贡。北方边境获得了难得的安宁。

稳定了北方之后,高洋将矛头指向了南方的世敌——南梁。此时南梁正值侯景之乱后,国力大损,宗室内斗不休。高洋抓住这一战略窗口,于公元555年派遣大军南征。北齐军队势如破竹,连续攻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合肥等重镇,并一度占领了建康(今南京)江北的大片土地,将淮南富庶之地尽数囊括手中。此役之后,北齐的版图扩展到极盛,西起黄河、汾水,东至于海,北至沙漠,南隔长江与南陈对峙,成为了当时中国境内三国(北齐、北周、南陈)中实力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高洋展现了一个完美帝王的形象。他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他重用杨愔等汉族士人处理政务,依靠斛律金、段韶等名将征战四方。他能够听取臣下的直言进谏,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一次他问大臣杜弼:“治国当用何人?”杜弼回答:“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汉人)。”高洋认为此言有理,并未因自己是鲜卑化汉人而怪罪他。这一切都表明,他完全有能力,也有意愿将北齐带向一个长治久安的盛世。

然而,在这片辉煌的盛世图景之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极致的权力和巨大的成功,似乎正在慢慢腐蚀他内心深处那道由理智构筑的堤坝。他那长期压抑的性格,在无人可以制约的环境下,开始寻求一种极端的释放。酗酒的旧习,不仅没有戒除,反而变本加厉。只是在这“黄金五年”里,酒精或许还只是他缓解巨大压力的工具,其破坏性尚未完全显现。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皇帝身上那种时而阴沉、时而狂躁的气质,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那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断崖式”堕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一个圣君的躯壳里,一个暴君的灵魂正在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