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便是三年过去。
如今的临安府,“锦华祥”的名号愈发响亮,已然成为江南绸缎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人们提起“锦华祥”,不仅称赞其绸缎花色绝伦、质地精良,更对其东家沈仲文诚信经营、善待工匠的口碑赞誉有加,对其总设计师苏婉娘的才华与品性,更是充满了敬佩。
苏婉娘早已不再是那个栖身破茅屋、为生计发愁的贫苦寡妇。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技艺和“锦华祥”丰厚的分红,她在钱塘县购置了一处清雅幽静的小院,带着女儿阿念安居于此。院中设有专门的工作间,里面堆满了她的画稿、丝线、布料样本以及各类相关书籍。她并未因生活的富足而懈怠,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钻研技艺。她广泛涉猎古今纹样,融会贯通,创作出的花色愈发意境高远,技艺也愈发精湛纯熟,甚至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苏样”风格,在业内备受推崇。
更难得的是,她毫无门户之见。在沈仲文的支持下,她在“锦华祥”内部开设了技艺传习班,亲自选拔有天赋的年轻绣娘和工匠,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刺绣、染布、图案设计等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常说:“技艺唯有传承,方能生生不息。”经她培养出的弟子,如今大多已成为“锦华祥”乃至其他绸缎庄的技术骨干,使得江南的织染刺绣工艺水平,整体都得到了提升。苏婉娘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贡献和高洁的品性,被临安府的工艺行会尊为大师,成为了无数女子仰慕和学习的榜样。
她的女儿阿念,如今也已七岁,出落得聪明伶俐,乖巧可人。苏婉娘重视女儿的教育,不仅请了女先生教她读书识字,也将自己的技艺耐心传授。阿念在母亲的影响下,对色彩和图案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母女二人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安乐。
沈府之内,亦是和睦温馨。沈仲文历经大起大落,彻底褪去了以往的浮躁与虚荣,变得沉稳而通透。他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妻子冯氏尊重有加,夫妇相敬如宾。冯氏心结既解,容颜也日渐丰润,眉宇间重新焕发出安宁祥和的光彩。沈家后宅,再无非议与纷争,只有平淡却真实的幸福。沈仲文时常感慨,若非当年那场几乎灭顶的灾难,他或许仍在醉生梦死之中,永远无法体会到家庭和睦、脚踏实地带来的内心安宁与充实。所谓“福祸相依”,莫过于此。
而关于那个曾掀起滔天波澜的柳烟萝,后来也偶有传闻零星传来。据说她与同伙携巨款逃至闽广一带,本想隐姓埋名,享受富贵。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她过惯了挥霍无度、算计他人的生活,那五万两银子虽巨,也经不住她肆意挥霍,加之她那些同伙本也是利聚而来,见钱眼开,内讧不断。后来,据说她又卷入另一场更大的骗局,企图攀附某位地方权贵,结果阴谋败露,被那权贵整治得倾家荡产,下场极为凄惨,最后不知所踪,有人说她病死于破庙,也有人说她沦落风尘,在屈辱中了却残生。昔日艳冠临安、颠倒众生的头牌歌姬,终究如昙花一现,迅速凋零在人们的记忆之外,成为了“恶有恶报”的一则现实注脚,令人唏嘘,却难获同情。
沈仲文从旁人口中听闻柳烟萝的下场时,心中已无太多波澜,只余一声淡淡的叹息。那个女子,连同她所代表的浮华、虚妄与陷阱,已彻底从他生命中褪色、远去,再也激不起一丝涟漪。
沈家的故事,以及苏婉娘的传奇,却在钱塘县、在临安府,乃至在更广阔的江南地区,经久流传。人们以此教育儿孙,告诫友人:
“莫学沈仲文贪艳,聪明反被聪明误,须知色字头上一把刀,浮华的背后,往往是万丈深渊。”
“当学苏婉娘自强,身怀绝技心善良,须知善恶终有报,勤奋与真诚,才是立身兴家的根本。”
这个故事,历经岁月的打磨,褪去了最初的猎奇色彩,沉淀为一则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的民间寓言。它告诉世人,外在的容貌、虚浮的财富、刻意的逢迎,终不过是镜花水月,转瞬即逝。而内在的品德、真实的才干、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困境中不屈的坚韧,顺境中不忘的初心,才是能够穿越时光,真正流芳后世,赢得世人尊重与历史铭记的永恒价值。
浮华散尽,尘埃落定,唯有真淳,方能流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