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天炎丹尊 > 第607章 困惑与领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祖庭山后山,一处被阵法隐匿的幽静山谷,被命名为“悟道岩”,成为了五名种子弟子日常修炼的主要场所。每日完成宗门常规课业后,他们便会在此聚集,回味、揣摩、实践那日供奉殿中“神秘导师”所授的“最初课程”。

然而,最初的兴奋与新奇过后,不同的心性与悟性,开始让五人的进境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困惑、挫败、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开始在某些弟子心中滋生。

石猛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性子憨直,以往修炼最重实战与苦功,讲究的是拳拳到肉,灵力奔涌。如今让他每日枯坐,不练招式,不冲穴窍,只是反复去“感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气粒子,去“内视”早已熟悉的经络,这让他觉得浑身不自在,仿佛有力无处使。

“韩铁,你说这……这有啥用?”这日,两人对练完一套基础拳法后,石猛擦着汗,忍不住嘟囔,“俺感觉这几天灵力都没咋增长,光在那儿‘看’了,看能看出个啥名堂来?还不如多打几遍拳实在!”

韩铁虽然性子也急,但他对那日供奉殿的经历抱有近乎狂热的敬畏,闻言立刻反驳:“石猛你懂什么!前辈那般手段,传授的法子定然有其深意!是咱们悟性不够!”话虽如此,他自个儿心里也有些没底。他尝试引动火灵气,却总不得其法,要么过于猛烈差点灼伤经络,要么过于微弱难以持续,远不如直接运转宗门功法来得顺畅痛快。他只能将这份烦躁转化为更刻苦的“感知”,常常对着一块石头瞪眼半天,试图感受其中的土石之气,弄得眼睛发酸,收获却甚微。

慕雨寒则陷入了另一种困惑。她天生亲和灵气,感知敏锐,能清晰地“看”到周身活跃的灵气粒子。但导师要求的不只是“看”,而是去理解它们的“生机”与“轨迹”。这似乎触及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她隐隐有所感觉,却如同隔着一层薄纱,看得见,摸不着。她尝试像导师引导的那样,将一缕纯净的木灵气渡入一株略显萎靡的灵草中,试图感受其内部的“灵”的流转,结果却差点因控制不当,反而加速了灵草的枯萎,这让她颇为沮丧,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笨拙。

陆明最为沉稳,他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导师的指引,每日花费大量时间静坐感知,内视经络。他发现了许多以往忽略的细节,比如灵力流过某些细小经络分支时的微弱滞涩,又比如不同时辰,外界不同属性的灵气活跃度确有差异。这些发现让他觉得新奇,但也仅此而已。他暂时未能将这些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形成质变,心中不免有些急于求成,只是面上不露分毫。

五人中,唯有叶晴,展现出了惊人的悟性与适应性。

她并未像石猛、韩铁那样执着于“效果”,也未像慕雨寒那样急于“应用”,更未像陆明那样埋头苦“察”。她首先做的,是“理解”导师每一句指引背后的“意图”。

“道基万丈,起于微末。灵枢百转,源在感知。”她反复品味这两句话,意识到导师强调的是“根基”与“本质”。以往的修炼,更像是按照图纸建造房屋,只知其然;而导师要他们做的,是先去理解“砖石”(灵气)的性质,“地基”(经络)的结构,乃至“力学”(能量流转)的原理。

想通了这一点,她不再将“感知灵气”当成一种枯燥的任务,而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认识世界本质的好奇心去进行。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到灵气,而是去观察不同环境(山林、水边、岩洞)下灵气分布的差异,去体会不同情绪时自身灵力波动的微妙变化。

在内视经络时,她也不再只是被动观察,而是尝试用意念去微微引导灵力,不是冲击瓶颈,而是像疏通河道般,轻柔地冲刷那些以往忽略的细微淤塞处。她甚至尝试模仿那日导师引导众人灵气交互的方式,极其小心地调整自身灵力输出的属性与频率,使其更接近纯粹的“无属性”能量,再去感应外界灵气。

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探索,起初进展缓慢,甚至毫无波澜。但就在某次深夜静坐时,当她彻底放空心神,不再刻意去“感知”,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周遭环境时,奇迹发生了。

她仿佛“听”到了风中灵气流动的“声音”,“看”到了月光下草木吞吐生机的“韵律”。她体内经络中灵力的运转,不再仅仅是功法的驱动,而是自然而然地与外界某种宏大的节奏产生了细微的共鸣!那一刻,她吸纳灵气的效率并未暴涨,但她对灵气的“掌控力”,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心念微动,一缕精纯的风灵气便如臂指使,在指尖轻盈缠绕,变幻出各种形状,如温顺的宠物。

她甚至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能更清晰地内视到经络壁那些更微观的结构,感知到它们的“韧性”与“活力”。

叶晴缓缓睁开眼,美眸中闪烁着明悟与喜悦的光芒。她终于明白了!导师传授的,不是某种具体的修炼法门,而是一种“心法”,一种如何与天地、与自身更好沟通的“道”!掌握了这种“心法”,再去修炼任何具体的功法,都将事半功倍,根基无比扎实!

次日,在悟道岩上,当石猛和韩铁依旧在为难以寸进而苦恼,慕雨寒和陆明也在默默探索时,叶晴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没有炫耀自己的进步,而是将自己如何“理解”导师意图,如何转变心态的过程娓娓道来。

“……前辈并非要我们立刻变得多强,而是希望我们真正‘认识’我们所修炼的力量,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叶晴的声音清冷,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灵’与‘气’,理解了经络为何物,再去修炼,就如同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只见脉络筋骨,自然游刃有余。”

她的话,如同晨钟暮鼓,敲击在其余四人心头。

石猛挠了挠头,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觉得别扭了,原来是自己光想着“砍柴”,却没先“磨刀”。韩铁眼中露出思索之色,不再一味猛冲猛打。慕雨寒回想起自己救治灵草失败的经历,恍然觉得是自己太过刻意,未能与灵草本身的“灵”和谐共鸣。陆明则深吸一口气,意识到自己过于追求“碎片化”的发现,缺乏叶晴那种整体性的“悟”。

困惑并未完全消失,但一种新的领悟已经开始萌芽。五人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方法,不再将导师的指引视为必须立刻见效的“任务”,而是当作一次重新认识修行、夯实道基的宝贵机会。

林昊偶尔会悄然来到山谷外,观察五人的进展。当他看到叶晴的明显进步,以及其余四人在经历困惑后开始出现的转变,心中倍感欣慰。师祖的教学方式,果然非同寻常,它筛选的不仅是资质,更是心性与悟性。而这最初的“困惑与领悟”,正是淬炼这些“种子”必不可少的一环。他相信,一旦他们真正踏入这道门槛,未来的成就,将不可限量。古老的智慧,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些年轻人的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