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 > 第187章 藻林移植与暗流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章 藻林移植与暗流涌动

黎明时分,白沙湾还笼罩在晨雾中,合作社的码头上却已经灯火通明。

林海指挥着社员将最后一批移植用的固定架搬上“海溪号”,秦雨则在仔细检查着装有紫藻苗的特制保温箱。

“温度控制在15度,湿度85%,所有藻苗状态良好。”

秦雨合上保温箱,对走过来的林海说道。

林海点点头,目光扫过码头上忙碌的众人。

阿水伯正在整理潜水设备,老根叔在检查绳索,苏晓月则拿着清单核对物资。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相当的默契。

“潮水还有两个小时就要转向了,我们得抓紧时间。”

林海看了眼手表,扬声对众人说道。

“海溪号”缓缓驶出港口,朝着预定的b点海域前进。

海面上风平浪静,是个适合水下作业的好天气。

林海站在船头,感受着略带咸腥的海风,心中既期待又有些许紧张。

这次移植关系到合作社未来重要的收入来源,不容有失。

到达目标海域后,林海首先放下水下无人机进行侦察。

传回的画面显示,海底环境与前几天勘察时基本一致,水质清澈,能见度良好。

“开始吧。”

林海对已经穿戴好潜水装备的阿水伯和老根叔说道。

两人点点头,依次潜入水中。

他们的任务是在海底安装固定架,为接下来的藻苗移植做好准备。

林海则在船上通过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监控着水下情况。

移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株株精心培育的紫藻苗被小心地固定在特制的基座上,然后由潜水员带到水下,安置在提前准备好的固定架上。

秦雨在船上通过水下通讯系统指导着移植的细节,确保每一株藻苗都能以最佳状态安置在新环境中。

“这一批的成活率应该能超过八成。”

秦雨看着刚刚传回的水下画面,语气中带着信心,“底质条件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就在这时,林海注意到远处海平面上出现了两个熟悉的白点。

他拿起望远镜,确认那是之前一直在附近活动的两艘专业钓鱼艇。

今天它们似乎停得更远了,但望远镜反射的闪光表明对方仍在观察着这边的一举一动。

“看来我们的‘老朋友’还在关注着我们。”

林海将望远镜递给秦雨。

秦雨看了一眼,眉头微蹙:“他们会不会趁我们离开后过来搞破坏?”

“有可能。”林海沉思片刻,“所以我准备留个‘惊喜’给他们。”

他走进船舱,从装备箱中取出几个拳头大小的球形设备。

这是他用气运值兑换的【水下监控浮标】,能够持续监测指定区域的水下动静,并将数据实时传回他的接收器。

“这是...”秦雨好奇地看着这些造型奇特的设备。

“一点防护措施。”

林海没有详细解释设备的来源,只是简单说明了功能,“如果有人在移植区附近进行水下活动,我们就能第一时间知道。”

趁着移植工作的间隙,林海亲自下水,在移植区域外围安装了这些监控浮标。

安装过程中,他意外发现移植区边缘的礁石缝隙中,栖息着一小群颜色鲜艳的珊瑚鱼。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心情愉悦——健康的生态系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移植成功率。

中午时分,移植工作完成了大半。

船员们在甲板上简单用餐,补充体力。

苏晓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饭团和热汤分发给众人,这些都是她用合作社自产的海带和新鲜鱼获制作的。

“尝尝这个,”她将一个特别包装的饭盒递给林海,“用的是我们上次收获的紫藻,我试着做了紫藻饭团。”

林海咬了一口,紫藻特有的鲜香在口中弥漫开来,米饭软硬适中,还夹着些许烤制的鱼松。他忍不住赞叹:“味道真好,看来我们的紫藻不仅能卖原料,还能开发成加工品。”

这个偶然的尝试给了林海新的灵感。

或许合作社未来不应该局限于原料供应,还可以考虑开发一些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下午的移植工作更加顺利,随着队员们对流程的熟悉,效率明显提高。

在日落前,最后一批紫藻苗成功安置到了新家园。

淡紫色的藻林在海底轻轻摇曳,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预示着未来的繁茂。

返航途中,林海特意绕道到之前发现的那片墨绿色原生藻区,采集了一些样本。

他计划与秦雨合作,尝试将这种适应力强的本地藻类与紫藻进行杂交,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环境的新品种。

回到码头时,夕阳已经将海面染成金黄色。合作社的其他成员早已等候多时,看到“海溪号”归来,纷纷上前帮忙卸载设备。

“移植很成功,”林海对迎上来的几位老社员说道,“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后我们就能进行第一次收获。”

这个消息让码头上响起一阵欢呼。

对于合作社的每位成员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未来的分红,更证明了他们选择的这条共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晚饭后,林海独自来到合作社的临时实验室。

秦雨已经在显微镜前观察今天采集的样本,见到林海进来,她兴奋地招手让他过去。

“你看这个,”她指着显微镜下的图像,“这种本地藻类的细胞结构特别坚韧,难怪能在这里生长得这么好。如果能够将其特性转移到紫藻上...”

“抗风浪能力会大大增强。”林海接上她的话,两人相视而笑。

这种专业上的默契让林海感到欣慰。秦雨的加入确实为合作社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就在他们讨论着杂交培育的可行性时,林海的接收器突然发出轻微的提示音。

他拿出设备,屏幕上显示有一个水下监控浮标检测到异常动静——在移植区域边缘,有不明物体在水下移动。

林海立即调出实时传输的画面。由于天色已暗,画面并不清晰,但能辨认出有一个长约两米的阴影在监控区域边缘游弋,随后很快消失。

“可能是路过的鱼群。”秦雨猜测道。

林海没有放松警惕,他将监控灵敏度调到最高,设置好警报提示。

“希望如此。但还是要小心为上。”

离开实验室时,夜已经深了。

林海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气运值,因为成功完成移植工作,气运值已经上升到91\/100。离下次兑换更高级工具只差一步之遥。

走在回家的路上,林海抬头望向星空。

今天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理和保护同样重要。

而且,那些在远处窥视的竞争对手,显然不会轻易放弃。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接收器,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需要更加警惕。

但同时,他也充满信心——有了合作社众人的支持,以及不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他相信自己能够守护好这片正在成长的海底宝藏。

远处海面上,点点渔火明灭不定,如同隐藏在这片深蓝之下的机遇与挑战,等待着勇敢的人去探索、去征服。林海知道,他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