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河鉴:隋鼎 > 第104章 三顾茅庐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日下午,处理完紧急军务政事,高鉴换下一身戎装,身着寻常青袍,仅带两名亲卫,提着一壶刚刚煮沸的、在乱世中堪称奢侈的清茶,来到了软禁魏徵的后院厢房。

厢房陈设简单,但还算整洁。魏徵正襟危坐于窗前一方矮榻上,面前摊开着一卷不知从何处寻来的《汉书》,目光却并未落在书卷之上,而是望着窗外庭院中一株叶片落尽的枯树,怔怔出神。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头,见是高鉴亲至,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依礼微微躬身:“高将军。”

态度不卑不亢,既无谄媚,亦无明显的敌意,仿佛只是接待一位寻常访客。

高鉴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自顾自地在榻旁另一张胡床上坐下,将茶壶置于两人之间的矮几上,微笑道:“军中简陋,无有好酒待客,唯有清茶一壶,聊以解渴,玄成先生莫要嫌弃。”说着,亲手斟了两杯,将其中一杯推向魏徵。

魏徵看着那杯热气袅袅、茶香微溢的清茶,又看了看高鉴,沉默片刻,方才双手接过,道:“多谢将军。”却并未饮用。

高鉴也不在意,端起自己那杯,轻啜一口,目光扫过魏徵面前那卷《汉书》,笑道:“先生好雅兴,身处斗室,犹不忘读史。不知正在读哪一篇?”

“《贾谊传》。”魏徵答道,声音平稳。

“哦?贾生才华横溢,洞见时弊,献《治安策》,言削藩、重农、御匈奴之策,可谓高瞻远瞩。然其一生坎坷,终不得大用,郁郁而终,令人扼腕。”高鉴顺着话题说道,意在试探魏徵的心境与志向。

魏徵闻言,抬眼看了高鉴一眼,目光中多了几分审慎,缓缓道:“贾生之策,虽切中时弊,然其性急切,言语过于激切,未能深谙帝王之心,亦未能妥善处理与功臣老臣之关系,故虽得文帝赏识,终难施展抱负。治国之道,除却见识高远,亦需懂得审时度势,把握分寸,徐图渐进。”

他这番话,既是对贾谊的评价,隐隐间,也像是在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

高鉴心中一动,知此人并非一味迂腐或激进的书生,而是懂得权衡与变通,心中招揽之意更盛。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诚恳地看向魏徵:“玄成先生高见。如今时事,较之汉初,更为艰难。杨帝无道,天下鼎沸,四海困穷,群雄并起。高鉴不才,亦知黎民之苦,愿效仿古之豪杰,在这乱世之中,寻一条安民保境、进而廓清寰宇之路。然创业维艰,深感智术短浅,尤其缺乏通达政务、明晓典章之才俊辅佐。先生大才,埋没于郡县佐吏之间,岂不可惜?鉴,诚心请教,愿闻先生对于当今时局之高见,更望先生能不弃鄙陋,出山相助,共图大业!”

这番话,高鉴说得情真意切,将自己置于求教者的位置,给予了魏徵极大的尊重。

然而,魏徵听完,却并未立刻回应。他低头看着杯中逐渐冷却的茶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陶杯边缘,良久,方才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高鉴充满期待的眼神,缓缓摇头:“高将军谬赞了。征,才疏学浅,不过一介书生,偶识几个字,略通文墨而已,安敢妄谈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至于时局……征乃戴罪之身,朝廷钦犯乎?阶下之囚乎?身份未明,安敢妄议朝政,品评天下?将军雄才大略,志存高远,自有良臣猛将相佐,何须征此无用之人?将军厚意,征心领了,然实难从命。”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谦逊地否定了自己的才能,又以身份未明为由,巧妙地回避了高鉴抛出的橄榄枝,更是隐隐点出自己此刻“囚徒”的尴尬处境,软中带硬,将高鉴的首次招揽,不动声色地挡了回去。

高鉴闻言,脸上并无愠色,反而哈哈一笑,站起身来:“先生过谦了。良才美玉,蒙尘终难掩其光华。今日叨扰,先生且安心在此住下,他日若改变心意,鉴,随时扫榻相迎。”说罢,也不强求,拱手一礼,便带着亲卫转身离去。

走出厢房,高鉴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嘴角却泛起一丝笑意。这魏玄成,果然不是轻易可以打动之人。其心志之坚,应对之巧,更显其非是凡品。这一顾,虽未成功,却让他对魏徵的认识更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