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66章 遗骨还乡之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靖康二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浩劫过去十余年后,五国城的寒风依旧裹挟着彻骨的寒意,无情地掠过白山黑水间这片荒芜之地。曾经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此刻的遗骨正静静地躺在杂草丛生的荒野中,无人问津。枯黄的蒿草在风中摇曳,肆意生长的藤蔓缠绕着遗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帝王从九五之尊到亡国囚徒,最后落魄离世的悲惨结局。偶有觅食的乌鸦停驻,发出刺耳的啼叫,更添几分凄凉。

绍兴年间,宋金对峙的局势出现了一丝微妙的转机。远在临安的宋高宗赵构,偶然从北上归来的使者口中,听闻了父亲客死异乡的凄惨情形。想象着曾经锦衣玉食的父皇,在北国苦寒之地受尽折磨,最终孤独离世,赵构心中泛起阵阵酸楚,萌生出迎回先帝遗骨的强烈念头。他心中盘算,若能让先帝魂归故里,不仅能向天下彰显自己身为儿子的孝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因靖康之变带来的民怨,安抚民心。于是,他立即选派亲信使者,携带丰厚的礼品,满怀诚意地踏上了前往金国的土地。

然而,当南宋使者风尘仆仆地抵达金国都城,恭恭敬敬地表达了迎回遗骨的请求时,迎接他们的却是金国君臣的冷嘲热讽与百般刁难。金国朝堂之上,贵族们懒散地倚靠着座椅,脸上满是轻蔑之色。有的大臣以路途遥远、运送不便为由搪塞,声称北地道路崎岖,且气候恶劣,难以保证遗骨能完好无损地运抵南宋;还有人竟睁眼说瞎话,一口咬定赵佶遗骨早已在战乱中遗失,无处寻觅。更过分的是,金国统治者见南宋有求于己,狮子大开口,提出索要黄金万两、白银十万锭的巨额赎金,还妄图让南宋割让富饶的淮南之地。这些苛刻至极的条件,不仅是对南宋的公然羞辱,更是两国之间激烈政治博弈的直接体现,将南宋朝廷置于两难的境地。

使者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金国的回复,灰溜溜地返回临安。消息一经传开,南宋朝廷顿时炸开了锅,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主和派大臣们纷纷聚集在皇宫大殿之外,个个痛哭流涕,言辞恳切地上书进谏:“先帝蒙尘北狩,受尽屈辱,最终客死异乡,此乃我大宋百年未有的奇耻大辱。若能迎回先帝遗骨,让其入土为安,既可以彰显陛下至纯至孝的美德,又能够告慰祖宗在天之灵。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 他们高举儒家孝道的大旗,力主与金国妥协,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与之针锋相对的主战派大臣们,则一个个义愤填膺,在朝堂之上拍案而起。他们怒目圆睁,大声疾呼:“金国狼子野心,向来言而无信,此番提出的条件分明是在故意刁难、羞辱我大宋!若我们答应了这些屈辱条件,不仅会让我大宋颜面扫地,更会助长金国的嚣张气焰。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赎回遗骨,倒不如将这些精力放在厉兵秣马之上,早日收复中原失地,一雪靖康之耻!”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之上争吵声此起彼伏,这场围绕先帝遗骨还乡的争论,就这样持续了数年之久,始终未能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尽管迎回先帝遗骨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但每逢赵佶的忌日,临安皇宫内都会如期举行盛大而庄重的祭祀仪式。这一天,宋高宗赵构会身着素服,神情肃穆,率领满朝文武,缓缓步入太庙之中。太庙内庄严肃穆,香烟袅袅,祭品整齐地摆放在祭坛之上。在宣读祭文时,那一字一句中,全是对赵佶的溢美之词。称赞他 “天资聪颖,艺术绝伦,书画双绝,冠绝古今”,将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无限夸大,却对他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北宋灭亡的严重过错只字不提。大臣们在祭祀过程中,个个面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词,说着各种歌功颂德的话语,然而,仔细观察他们的眼神,却能发现其中难掩的复杂之色,既有对皇家颜面的维护,也暗含着对历史真相的回避。

而在临安的街头巷尾,百姓们对这些祭祀仪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热闹的茶馆里,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靖康之变那段惨痛的历史。台下的百姓们听得聚精会神,当听到北宋皇室被掳北上,百姓惨遭屠戮时,个个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有人忍不住拍案而起,大声痛骂:“若不是赵佶贪图享乐,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贼,把好好的江山治理得乌烟瘴气,我大宋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如今朝廷搞这些表面功夫的祭祀,不过是为了维护皇家的颜面罢了,根本无法弥补他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在百姓们的心中,赵佶就是那个导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昏君,无论朝廷举行多少场祭祀仪式,都难以改变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看法。这场围绕着赵佶遗骨展开的纷争,不仅是宋金两国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更深刻地折射出南宋朝廷内部的重重矛盾与无奈,也让人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帝王身后事的复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