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11章 父亲去世离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萧衍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命运的齿轮却猝然转向。永明二年的暮春,建康城尚弥漫着蔷薇的甜香,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家书却如惊雷般劈碎了他的青云之志 —— 父亲萧顺之在丹杨郡丞任上猝然离世。当灵车碾过石子路的轱辘声传进府邸时,萧衍正于中书省校勘《春秋公羊传》,青竹简上的朱批墨迹未干,却已染透了骤然滴落的泪渍。

按汉魏旧制,在职官员遇父母之丧需行 “丁忧” 之礼,而南朝礼制尤重孝道。萧衍案头的《礼记》还摊开在

章,朱笔批注墨迹未干,驿站的快马已送来父亲猝然离世的噩耗。未等吏部行文,他便解下腰间象征三品要职的紫绶金章,将尚有余温的官印郑重搁在案上,在同僚惊愕的目光中翻身上马。时值深秋,官道上的枯叶卷着寒风扑打马腹,萧衍却全然不觉寒意,唯有父亲病重时强撑病体写来的最后一封家书在脑中反复浮现,墨迹里似乎还带着药香。

三日后的建邺老宅,灵堂内白幡低垂。麻衣如雪的萧衍跪坐在蒲团上,三日水米未进,形容枯槁。当亲友强行将汤药灌入口中时,他的目光死死钉在父亲灵位上 齐故散骑常侍 的题款,恍惚间又回到朱雀桥畔的演武场。那年他刚束发,父亲执弓的手掌布满征战留下的老茧,却在他首次射中靶心时轻柔地抚过他的发顶:吾家千里驹当有万里志。 此刻那熟悉的触感仿佛还留在头顶,可眼前只有摇曳的烛火将灵位上的金字映得忽明忽暗。曾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辩才,在官场纵横捭阖的锐气,此刻竟在这方灵前碎作一滩春泥,化作喉头哽咽的呜咽,和着泪水滴落在素色孝服上,晕开片片深色水痕。

守丧的三年时光,萧衍将自己隔绝在钟山南麓的别业中。每日拂晓,他必着素衣至父亲衣冠冢前清扫落叶,指尖抚过墓碑上 “父顺之公之墓” 的刻痕,常至暮色四合仍不肯离去。隆冬时节,别业的梅树落满雪花,他会效仿父亲生前喜好,折一枝横斜的梅枝插在书房瓷瓶里,烛火摇曳中,案头堆满了《周易》《老子》与两汉书。当其他士族子弟在秦淮河畔宴饮赋诗时,萧衍却在青灯古卷间勘破了仕途的虚妄 —— 他在《春秋左传注》的批注里写道:“权柄如霜刃,持之者当怀冰履渊”,那些曾经追逐的功名利禄,在生死面前都化作了晨露般的幻影。

除了研读经史,他还重拾了少年时的雅好 —— 音律与书法。别业的暖阁里,一张断纹琴常随暮色响起,《薤露》的哀婉曲调引来山雀栖于窗棂,而他笔下的草书日渐苍劲,在抄写《孝经》时,竟将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的字句写得笔走龙蛇,墨色中透着一股涅盘重生的力量。有次族侄萧景前来探望,见他正以铁线篆抄写《礼记?丧服篇》,砚台里的墨汁结了薄冰,而他呵着白气写下的每个字都入木三分,忽然惊觉这位昔日锋芒毕露的叔父,已在哀恸中淬炼出玉般的沉静。

三年孝期届满那日,萧衍将守丧期间撰写的《春秋大义》《周易讲疏》等手稿封存在樟木箱中,当他换上朝服走出别业时,山间的杜鹃正开得如血似火。回望那片隔绝尘嚣的竹林,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急于在朝堂崭露头角的青年 —— 父亲的离世像一场淬火,让他在悲痛中懂得了 “守” 的智慧,也让他在蛰伏中积蓄了足以撼动时代的力量。不久后,当他再次踏入台城宫阙时,腰间的佩玉叮咚作响,那声音里既有对逝者的追思,更有对未来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