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33章 萧衍节俭之风兴大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章 萧衍节俭之风兴大梁

南梁天监元年的清晨,建康宫城的崇政殿前,晨雾未散,青石板上还凝结着昨夜的露水。身着洗得发白葛布袍的萧衍正俯身检视宫墙剥落的墙皮,指尖沾了些许斑驳的朱红颜料。这位刚登基不久的帝王,目光扫过残旧的宫墙,沉声道:“战乱方歇,百废待兴,朕当以节俭为天下先,方能不负苍生。” 自踏入太极殿的那一刻起,他便决心以节俭重塑这历经战乱的江山。

萧衍的龙袍是用寻常粗布缝制,衣襟处补丁层层叠叠,最外层的靛蓝补丁已洗得泛白,内里还能窥见月白与赭石色的旧布痕迹。每逢朝会,他总要抬手轻抚衣角,目光扫过满朝文武,语重心长道:“衣能蔽体即可,何须华服加身?诸君与朕同朝为臣,当以国事为重,莫效奢靡之风。” 这动作既像是整理衣冠,更像是在无声提醒众人。后宫浣衣局的老嬷嬷们常私下议论,说皇帝的衣裳洗得次数太多,布料薄得能透出人影,可即便如此,萧衍仍坚持不肯更换新衣,还对劝他的宫人说:“朕这衣衫虽旧,却能时刻警醒,百姓温饱未全,朕岂敢贪享荣华?”

御膳房的炊烟里,再难见往日帝王膳食的奢靡。每日卯时三刻,太监们端着漆盘穿过重重宫门,盘中不过是几碟时蔬、糙米饭团,偶尔点缀几片豆干。萧衍用餐时,连掉在案几上的米粒都要拾起送入口中,对着侍奉的宫女感叹:“百姓舂米不易,粒粒皆含血汗。朕身为天子,更应惜粮如金,若暴殄天物,何颜面对列祖列宗?” 有次太子进献了一碗用珍珠磨粉熬制的羹汤,萧衍望着晶莹的汤汁神色凝重,摇头道:“珍珠虽贵,却非饱腹之物。将这羹汤分赐给宫人,让他们知晓,宫中无奢靡之食,方能与百姓同甘苦。”

太极殿内,鎏金蟠龙柱被刷上素漆,翡翠屏风换成竹编屏障,就连御座也褪去锦绣软垫,只铺了层粗麻褥子。萧衍批阅奏折时,烛火摇曳的光晕下,他常就着残墨在奏章背面起草政令。有大臣曾上奏请修缮年久失修的文德殿,萧衍提笔批复:“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三餐。朕愿与百姓共居陋室,同享粗食,待国库殷实,再议修缮不迟。” 字迹遒劲,力透纸背。

每逢朔望之日,萧衍便会召集宗室子弟与近臣,在御花园的茅草亭中设宴。席上摆的皆是寻常菜蔬,酒水也只是粗酿米酒。他亲自示范如何将残羹剩饭分给宫人,指着园中的菜畦,声音微微发颤:“朕少时亲历战乱,见百姓易子而食,饿殍遍野。如今若不节俭,如何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先帝与黎民?今日之俭,是为明日之兴,望诸君铭记!” 言语间泪光闪烁,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这股节俭之风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朝堂上,三公九卿的朝服不再绣金缀玉;市井间,富商大贾收起了锦绣华服,改用素色葛布;就连秦淮河畔的歌女,也褪去了珠翠满头的装扮。建康城的布庄里,寻常布料供不应求,奢靡之物渐渐无人问津。萧衍听闻后,欣慰道:“节俭成风,民心归附,大梁兴盛指日可待!”

萧衍的节俭之举,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少了宫廷奢靡的开支,国库得以充盈,水利修缮、学堂兴建等利民工程相继展开。田间地头,老农们望着新修的水渠感慨:“陛下省衣节食,却让咱们吃上了饱饭,这才是真明君啊!” 数年之间,南梁境内粮仓渐满,流民归乡,一派安定祥和之景。萧衍站在城楼上,看着往来忙碌的百姓,喃喃道:“朕之节俭,终不负这大好河山,不负天下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