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56章 萧衍统治后期的衰败与隐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萧衍统治后期的衰败与隐患

萧衍在位后期,曾经那个身披战甲、率军大破北魏的开国雄主,在岁月的侵蚀中褪去锋芒,将早年励精图治的壮志豪情,尽数化作青烟融入袅袅佛香。他沉溺于佛教,仿佛被无形的枷锁禁锢心智,不仅在都城建康广修佛寺,耗费巨额钱财修建起金碧辉煌、飞檐斗拱的同泰寺,还先后四次脱下象征至高权力的皇袍,毅然踏入佛门,自降身份为僧众舂米砍柴、清扫庭院。每次朝廷为赎回这位 “菩萨皇帝”,都需向寺院供奉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帛,国库因此日渐空虚,百姓赋税却愈发沉重。即便如此,萧衍仍乐此不疲,整日钻研佛经、组织法会,甚至亲自登上讲坛,向群臣与僧众讲解《涅盘经》,将治理天下的重任抛诸脑后。

朝堂之上,随着萧衍对政务的日益懈怠,朝中大权逐渐落入奸佞之手。这些奸臣如同蛰伏在暗处的毒蛇,嗅到权力的气息后,纷纷结党营私、狼狈为奸。他们在朝堂上拉帮结派,对异己者或构陷罪名、或威逼利诱,将正直之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地方上则与豪强大族相互勾结,肆意横征暴敛,贪污腐败之风如野火般蔓延。他们巧立 “修寺税”“佛事捐” 等名目,层层盘剥百姓,将民脂民膏塞满私囊;在吏部公然设立 “卖官簿”,官职明码标价,从九品芝麻官到三品大员,只要出得起钱便可平步青云。一时间,整个官场充斥着酒肉之徒与谄媚小人,原本清明的朝纲被搅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

面对这混乱不堪的局面,萧衍却如同被蒙蔽双眼的愚人,对奸臣的恶行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更令人痛心的是,曾经从谏如流的贤君,如今变得刚愎自用,对大臣们的忠言逆耳充耳不闻。御史中丞冒死弹劾权臣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却被奸臣们联手诬陷为 “妖言惑众”,最终惨死于狱中;谏议大夫痛心疾首地上书,恳请皇帝削减佛事开支、重振朝纲,竟被冠以 “谤佛” 之罪,贬谪到偏远的岭南之地,最终客死异乡。如此种种,让朝中忠臣良将心寒不已,再也无人敢直言进谏,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

在萧衍沉溺佛理、怠于政事的昏庸统治下,大梁的国运恰似被蛀空龙骨的巨舰,在滔天浊浪中发出令人心悸的呻吟。建康城朱雀航畔,往日繁华的商肆如今门可罗雀,商贩们蜷缩在褪色的布棚下,望着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的货物长吁短叹;秦淮河上,运粮船队昼夜不息地驶向同泰寺,而江南百姓家中的米缸却早已见底。沉重的苛捐杂税如附骨之疽,不仅榨干了农家最后一粒谷粮,连织布机上未完成的帛匹、铁匠铺里待淬火的农具,都成了税吏搜刮的对象。

豪强大族趁机张开血盆大口,以高利贷为诱饵,将农民赖以生存的田产蚕食鲸吞。长江北岸的圩田上,佃户们跪在刚被夺走的田垄前号啕大哭,而远处的庄园楼阁中,士族子弟正把酒言欢,以《昭明文选》中的典故互相戏谑。失去土地的流民如无根浮萍,扶老携幼涌向荒野,在秦岭淮河间形成数不清的流民聚落。白天,他们挖草根、剥树皮充饥;入夜,山岗上此起彼伏的哀嚎声,与偶尔传来的盗匪劫掠声交织成人间炼狱。

建康城郊的破庙中,流民首领王三虎攥着锈迹斑斑的柴刀,对着数十名追随者低声怒吼:“与其饿死,不如反了!” 这样的场景,在大梁十三州府不断上演。这些被压迫到绝境的民众,将满腔怒火化作反抗的火种,在山野林间悄然传递。更令人不安的是,朝廷对这些危机视而不见,反而将精锐部队调往边境,防备东魏与西魏的同时,也为日后的叛乱埋下隐患。当侯景带着八百残兵叩开寿春城的城门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变故,将彻底点燃大梁王朝积攒数十年的危机,掀起一场足以将南朝繁华尽数摧毁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