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1章 昌邑王的诞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前 92 年深秋,昌邑王府寝殿笼罩在一片紧张肃杀的氛围中。雕花窗棂紧闭,却挡不住浓重的药香混着血腥味在雕梁画栋间翻涌。三十六名宫娥屏息立于朱漆廊下,她们的衣袂被穿堂风掀起,如同静默的白鹤。青铜雁足灯将她们的影子扭曲地投射在汉白玉石阶上,随着夜风忽明忽暗,恍若鬼魅起舞。更夫敲过四响梆子后,殿内突然传来瓷器碎裂的脆响,惊得廊下众人齐齐攥紧了衣角。当更漏滴到第五响时,一声清亮啼哭刺破死寂,廊下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清脆的铜铃声顺着飞檐传向王府深处 —— 汉武帝的皇孙,昌邑王刘髆与李夫人之子刘贺,在这个浸透寒意的夜里降临人间。

彼时未央宫内,年逾花甲的汉武帝斜倚在蟠龙榻上,骨节嶙峋的手指摩挲着李夫人遗留的鲛绡帕。帕角绣着的并蒂莲虽已褪色,却仍固执地绽放。这位倾国倾城的宠妃临终前,执意以锦被覆面,不肯让帝王见到自己病容,只留一句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此刻殿外秋蝉嘶鸣,却掩不住老人粗重的喘息声。当侍中捧着昌邑王奏报世子诞生的竹简疾步而入时,汉武帝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枯枝般的手指颤抖着指向案头西域进贡的夜光璧:“赐吾孙,再取南海明珠百斛...” 消息传出,长安城百姓聚集在朱雀大街议论纷纷,孩童们传唱着新编的童谣:“玉衡转,明珠照,李夫人,又来到。” 太学博士更是引经据典,在讲经时指着《诗经》“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一句,对着满堂学子意味深长地微笑。

在昌邑王府的暖阁内,乳母将裹着织金襁褓的婴孩抱到刘髆面前。这位汉武帝最宠爱的幼子斜倚在青玉榻上,腰间系着的和田玉佩随着呼吸轻轻晃动。他凝视着儿子粉嫩的小脸,恍惚间想起七年前随父皇东巡泰山的场景。那时他正当弱冠,骑在御赐的汗血宝马上,看着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听着父亲说 “髆儿有治国之才”,胸中满是豪情。如今看着怀中婴孩,刘髆轻轻抚过他头顶尚未长全的胎发,对身旁侍妾笑道:“吾儿眉眼倒有几分外祖母的神韵。”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炸响一声惊雷,豆大的雨点砸在琉璃瓦上噼啪作响,雨幕裹挟着枯叶扑打在窗棂上,惊得婴儿啼哭不止。侍妾慌忙抱起孩子哄劝,却见刘髆望着窗外翻涌的乌云,眉间笼上一层阴霾。

命运的齿轮在这场暴雨中悄然转动。三年后,长安城爆发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未央宫前的柏树林里,扎满符咒的桐木人偶被挖出时,树皮上还凝结着暗红的朱砂。太子刘据为自保起兵,却因寡不敌众,最终在长乐宫前自刎而死。这场血色风暴席卷整个朝廷时,刘髆的舅舅 —— 贰师将军李广利正率七万汉军远征匈奴。他站在祁连山巅,望着中原方向,想起姐姐临终前托人带来的家书:“吾儿髆,望母族昌盛。” 于是,他与丞相刘屈牦在未央宫前的酒肆密谋,觥筹交错间,商议着如何立外甥为储君。然而他们的密谈声惊飞了檐下的雨燕,也引来了霍光安插的耳目。

当汉武帝得知此事时,正在甘泉宫调养风疾。龙案上的青铜博山炉青烟袅袅,氤氲的香气中,帝王枯瘦的手指捏着密奏簌簌发抖。眼前浮现出李夫人临终前哀婉的容颜,耳边却回响着太子刘据临死前的呐喊。“腰斩!” 苍老的怒吼震落了博山炉上的鎏金云纹,“传旨,将刘屈牦押往渭桥刑场,李广利家眷即刻下狱!” 刑场上,刘屈牦的惨叫声混着秋雨,惊起满城寒鸦;而远在匈奴营帐中的李广利,望着家乡方向长跪不起,最终卸下汉军甲胄,披起了匈奴的狼皮大氅。大漠的风沙中,他对着中原方向喃喃自语:“姐姐,是我害了髆儿...”

这场风波过后,昌邑王府的朱漆大门蒙上了灰。门钉上的鎏金剥落,露出斑驳的铜锈。刘髆常常独坐书房,对着父亲御赐的玉圭发呆。庭院中的梧桐树年年落叶,却再不见宫中使者送来赏赐。公元前 88 年深秋,当最后一片枯叶飘落在刘贺的书案上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刘髆咳血而亡。五岁的小世子穿着不合身的丧服,在灵堂前接过象征昌邑王位的玄色绶带。风从敞开的殿门灌入,烛火明灭间,年幼的刘贺望着父亲的遗容,尚不知这方绶带将牵引他走向怎样跌宕的人生。殿外,新霜覆上了石阶,将少年的脚印悄然掩埋。